要: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国学教育的开展要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社会变革精神在当代经过变革成为我们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关键词:国学教育;可能性;必要性如今,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崛起和以追随西方而建立起的学科体系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反思和回归自身博大的古老文明,国学由此被重新发掘。不同于以往国学的纯书斋学院性质,现今的国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和现代意义。国学于此时已不仅是单纯的学术,而是一种应社会需求而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之本。作为传承、保存与研究国学的高等学府,大学对国学的传承与复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接受国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大学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迅速普及,站在社会信息前沿而价值观等尚未稳定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趋多元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诸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与误导。因此,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用优良的文化传统来熏陶和培养大学生是非常必要1.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需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明发展的根基,而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可以说,大学生国学素养的普及度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
有研究者对江西师范学院文理科在内的66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口口相传的古代神话及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等,学生的阅读率不超过50%;而那些稍微少见的内容如古代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接触过的学生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虽不能以此推知全国大学生的状况,但亦可窥见当代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程度。国学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连很多大学生也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必将出现文化断层。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这种信仰不是以某一神灵为膜拜和尊崇的对象,而是以内心文化道德律令来指导自身行为规范,并于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国学教育可谓肩负振兴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任重而道远。2.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1)有利于加强道德教育据对南京某高校2003级3000名新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承认“没有坚定的信仰”,他们的功利化倾向也比较严重,其行为的出发点“更多地看重实际功效和利益”,就连要求入党的学生中也有35%的人的入党动机是“找好工作的需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现实情形下,大学生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现实性和功利性过强。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规范是很好的德育内容: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仁”,可使大学生多为他人考虑,在个人利益之外兼重集体利益;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诚信”,可使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下保持“诚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可激励大学生在积极进取的同时注重道德的完善。国学教育中对进取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双重持守可使大学生既增加社会责任感,又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从而完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2)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作为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在当今时代以国学教育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随着学科和专业方向的细化,大学生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专业课和社会强调的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学习,对人文素养的价值认识不足,无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拓展和提高。
3.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需要自“五四”以来,国人从学术到生活全都要学习西方,致使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严重阻碍了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传统文化终于开始呈回归之势。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中国的大学生认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二、大学进行国学教育的可行性1.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多元的社会化需要,因此,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这一现实价值导向为国学教育的施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充裕的大学师资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学一直是传统文化保存并传承的重要地方,虽然之前的国学被分为文、史、哲等多门学科,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延续,但是分散在诸多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蕴却仍在大学得以延续。国学教育的开展无论是从学科建设还是师资条件来说都是可行的。这已为各个大学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所证明。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融北大文、史、哲、考古等人文学科之长,龙虫并雕,研究与普及并重。创建于2001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由文、史、哲三院及高级研究中心合办,已有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和一个年级的研究生,旨在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国学班,南开大学设立了中国国学院,深圳大学建立了国学研究所……全国十多所高校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国学研究与教育机构,为大学的国学教育提供了保障。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诸多高校在全校范围的公共课部分都开设了相关国学课程,以促进国学教育。相关的传统文化学社和国学社等社团活动也在各个大学广泛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的认识,配合国学教育实践的进行。三、开展国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开展国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条块分析模式,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陶,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用传统文化的麟髓凤乳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在教育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传统文化。一些国学经典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很难听懂,而板书又受时间限制,这样的难题会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甲骨、帛书、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古典戏曲片段等,都会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报、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国学普及教育活动。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举行各种相关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 进的动态文化传承。国学教育的开展要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相 结合,使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社会变革精神在当代 经过变革成为我们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进而使中华民 族真正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独立而优秀的民 参考文献:[1]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许再银,徐毅文.儒家人文思想精华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责编:明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