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采访人:合肥电视台记者 张菁被采访人:易经学者 苗怀青总题:如何看待国学热问一:从上世纪初“抛弃传统”到本世纪初“国学热”,历史似乎来了个倒转

采访人:合肥电视台记者 张菁

被采访人:易经学者 苗怀青

总题:如何看待国学

问一:从上世纪初“抛弃传统”到本世纪初“国学热”,历史似乎来了个倒转,请问国学在五四运动之后为何被全盘否定?

答:传统国学在近一百年在中国大陆遭遇“冷漠期”,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我想从国学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的历史原因,仅是个人观点,有错请批评指正。

正如易学和道学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一体,利弊一体,阴阳消长,物极必反,以此推动事物周而复始发展进步。在物象上表现为:“一利生,一弊生;一弊生,一利生”。一利所得之日,正是一弊萌生之时,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利便转化为弊。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大多时期以儒学为代表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儒学政治学有一大法宝:即治国的政治思想与治家宗法思想的合一,即把政治统治关系化为家族情亲关系,这就是忠孝家天下。百姓既是民又是子,天子既是君又是父。尽孝是对家的小忠,尽忠是对国的大孝。在儒学思想里,国与君化为一体,为君为国尽忠是“仁”的最该境界。所以就有了一代接一代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第9章)这个法宝得以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当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萌芽时,中国的封建社会仍然延续了500多年。儒学思想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严谨性与稳定性,一利生。与此同时又导致闭关锁国,泱泱大国分崩离析,落后挨打,一弊生。五四运动也是“一利生,一弊生”,利在推翻了封建王朝,弊在连“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把传统国学全盘抛弃了。100年了,国学在中国发生了“断层”。现在在世的国人大多几乎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国学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觉悟到国学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精神之本。5000年的慢慢历史长河,毕竟会淘走枯枝败叶,留下玉树青山,留下根本,发掘国学经典宝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问二、当下国学有受到追捧,在学校和社会中形成了一股国学的热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时代的呼唤。还可以用“一利生,一弊生;一弊生,一利生”的观点来解读这个现象。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8——10%的增长率连续增长了35年,创造了世界奇迹,一利生;国人综合素质不可能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提高,一弊生。当下富人羡慕穷人活的简单幸福,穷人羡慕富人有着金钱财富活的潇洒,其实,大家都活得很累,都有着一种灵魂深处的不安。为什么,找不到心灵安顿的归宿。一方面我们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街道,如荫的绿化带建起来了,另一方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横穿马路,汽车与人互不相让等等。硬件现代化了,软件还在农耕化蒙昧阶段。不少人贪图名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而良知、良心、道德底线越来越淡漠了,有人甚至丢掉了,因此就有了贪官层出不穷,坑蒙拐骗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都不是法律层面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一弊生,一利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呼唤着国人良知、良心的回归,呼唤着道德的回归与重塑,呼唤着国人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国学经典正是一剂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正心正道的良药。有弊端不是坏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8章)。大家对目前社会这些弊端大可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到了“一弊生,一利生”的时候了。《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冉有的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2500年前孔子这段话仍然适宜我国当前国情,人多,先让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再教化他们。现在,大家都觉得国人素质提高,时不我待,这不是弊向利转化吗?

问三、国学应该如何普及,国学中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答:国学如何普及,我有四个方面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便是国学经典,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国学,既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接收。我们可以汲取经典中为道、为人、为学的精华,剔除封建腐朽思想,对人禁锢的愚忠和迷信思想,时过境迁的礼数,阴谋御人的术数等糟粕。

第二:联系实际,综合创新。

国学经典中,有永远常新的立论观点,我们应该全面继承;有针对当时社会阐发的观点,但对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我们应该结合今天的实际予以综合创新;古代的礼节、礼数,对今天仍然适合的应该有所继承,对繁琐或过时的应该有所摒弃。实践、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经典传承的生命。老子《道德经》就是对《易经》的创新,孔子的《易传》就是对《周易》的创新,儒家思想就是对易家、道家思想的综合创新。必须紧密与当前社会实际相结合,与自身修养相结合,把经典读活用活,惠而不费。

第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人群,因人施教。编写不同教材,因材施教。教材中须对糟粕的内容进行辨析鉴别。我为什么只提“辨析鉴别”,而不提“批判”呢?这是因为古人的观点是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自然有他的道理和价值,只是时过境迁今天不再适用了。我们用今天的观点批判古人的观点,是对古人的不公,不公则不道。“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第23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5章),即使辨析,也不必过多代言,提示即可,让读者、听众自我鉴别,自我取舍。对小学,可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对中学,可选学《四书》有关章节;对大学,可开设有关经典专业或专修、选修课;对企事业员工、社区居民,可编写有关国学经典警言名句,定期有专人辅导学习;可由政府牵头,社会教学机构,民间教学机构等搭建国学教学平台,对公务员、企、事业管理者进行国学培训,聘请专家、社会名流、学者,重点讲授为官从政、团队管理、修齐治平等方面经典内容。

第四、中西结合,兼容并蓄。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既不能妄自尊大排斥西方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谦逊的态度,好学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学习一切对于我们有利的观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精华的萃取,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地细化落实、弘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第29章)价值观的转变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于国学中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学经典太多,精华也太多,如何萃取对今天具有针对性的精华,真是难题。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其一、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

《易经》中乾坤二卦的大象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谓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为修己,厚德载物为达人,正人先正己,达己而达人。这个观点多么了不起。孔子依据这个观点提出了“仁德”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精神对于修身正己,利善他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其二、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德风尚

讲仁义,守礼节,有理智,守诚信,有良知,温文尔雅,恭敬谦让,俭朴节约。具备这些品德和风尚,不正是我们国人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吗?

其三、尊奉“修齐治平”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在《大学》提出的思想,从个人修身开始以致到治理天下的修身治世理念,被历代君王所尊为惊世骇俗之作,被历代贤达所奉为座右铭。尊奉倡导这个修身治世思想,对提高国人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其四、尊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无神论”的先哲。他首先论证了客观世界来自自然的力量,而不是神的力量。天道自然客观存在的智慧和力量,规范着自然万物的秩序、万物大类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别性,规范着万物的生成、发展、消亡周而复始的客观性,规范着万物和谐发展、祸福同在、荣辱共存的客观性。从而得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的结论。他主张人类应遵从天道自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什么也不为。而是教导人们不要逆天而为,不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的事,不为伤天害理的事。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警省自己时刻不忘“为无为”,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就提高了。

其五、倡导“中道观”思想

儒学主张中庸,佛学主张中道,道学主张守中,易学主张中正。各家虽然提法不同,但他们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世界内在运行规律,从而得出殊途同归的结论。并且把它应用于人类,警示人们遵天法道。中道观,实际上是方法论。天地万物自然遵循着中道法则,人,需要效法天地,自觉遵守中道法则才行。中道观告诉人们:从思想到行为都要持守中道,不断警示自己,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不要过之或不及,游离于中道则是吉祥,一旦脱离了中道的临界位置,进入过之或不及的两端,凶祸必然发生,因为过之或不及的两端都是深渊。持守中道,可以不走极端,可以去弊兴利,可以远祸存身。

国学经典精华太多,时间关系就说这几点吧。

问四、针对现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摇头晃脑诵读,家长让孩子念私塾,以及企业为了让员工背《弟子规》的做法,您认为是否得当,国学热能否坚持下去?

答:我不提倡“热”,因为有热就有冷。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署,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目前,学校、企业以及民间各类机构,都在组织学国学,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做着各种尝试和探索。也有一些学校、企业让我去作辅导,我也和他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对学国学,我崇尚孔子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18章)形式是文,内容是质,文是外表,质是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相宜,外表与内在的统一,则是文质彬彬。显然,目前学国学的文和质还在探索中,还处在粗放阶段。这需要政府的引导,社会的关注,专家的指导。学国学不是搞运动,需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丝丝入扣,细水长流,坚持不懈。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学国学属于传道、解惑范畴,信念的确立,观念的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热”不得,走向规范,走向冷静,走向理性,走向人心,可以长久。

上一篇: “国学热”调查:有的学费四五万,教师良莠不齐
下一篇: 中国国学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终点,国学赚钱已成风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