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中国史)专业
——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儿
1. 历史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按照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体系,历史学科之下,共设3个一级学科: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自2017年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即按照这三个一级学科的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培养。“中国史”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其学习研究的对象宽泛地说包括自中国古代有文字记录以来的文明史,其下又具体细分为6个二级学科: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史的研习范围是相当广阔的,除了一般的通史教育之外,又可按类别分为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法律史、社会史、思想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向。大学中国史专业的教学不以灌输具体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养成一种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坚持并张扬人文精神,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文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当下及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2. 人大历史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科,其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初建之时,历史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办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生班。1956年,历史系正式建立。“文革”期间,人民大学一度停办。1978年复校,历史系重建,同时经教育部批准挂牌成立清史研究所。2005年在历史系与清史研究所之上成立历史学院,2013年又增设考古文博系,从而形成目前历史学院下设两系一所的格局。
3. 人大历史学(中国史)专业有哪些学术传统和知名学者?
历史学(中国史)专业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人文底蕴深厚。范文澜、何干之、尚钺、郭影秋、彭明、戴逸、郑昌淦、李文海、王思治等著名历史学家均曾先后在此耕耘,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职教师中,既有孙家洲、包伟民、黄兴涛、杨念群、夏明方、郭双林、华林甫、刘后滨等国内知名教授,也有一批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人,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
4. 该专业有哪些研究特色?
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清史研究、培养清史专门人才和纂修《清史》为核心任务。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教学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目前已成立唐宋史研究中心和民国史研究所。此外,如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
5.人大历史学(中国史)的地位如何?
在教育部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学科排名全国第四,名列前茅。
6. 历史学(中国史)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其核心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要籍导读、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
7. 历史学(中国史)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历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人才培养主要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为主,其就业面相较为广阔,可与中文、新闻、法学、社会、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诸多专业相对接。且经过史学专业训练的学生,往往比只学了某些应用性专业知识的人显得更为优秀。近二三十年来,本校史学专业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各行各业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
8. 历史学(中国史)专业的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保研率和出国率都比较高。就中国史专业而言,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攻读历史学或其他专业的硕博士学位,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率更高。近三年,亦有多名学生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国外名校成功录取,继续出国深造。保研和出国比率大约占应届毕业生的近50%。
9.近年来历史学(中国史)本科教学管理是否有所革新?
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并入人文科学实验班,按大类招生,入校后第一年不分专业,至大一下学期末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专业分流。2016年,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历史学专业的自主招生名额。2017年,历史学将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进行自主招生,并与大类招生相结合,热忱欢迎全国学子报考。
学生感言
李云 1985级历史学院历史学本科生
李云
现任北辰集团副总,兼北辰五洲大酒店、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
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二十余年,从业务销售逐步成长为企业高管,愈发感觉社会基础学科的人文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于心。历史的综合性奠定了我们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为日后进行深入专业研究或跨学科学习提供帮助;历史的宏观性培养了我们宽阔的视野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日后多种工作岗位和工作阶段提供统筹全局的去伪存真的能力;历史的智慧性开启了我们通往成功的钥匙,为获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功搭造了无数捷径。让每个人在短短几年积淀了受用一生的人生智慧。
与历史对话,仿佛置身久远的时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与历史对话,仿佛看到过去的英雄,铁马金戈、觥筹交错;与历史对话,仿佛找到真实的自己,胸怀大志、以史为鉴。
历史是巨人的肩膀,让后人看得更远的平台。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让现实成为发展的历史。
孔荦 2014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孔荦
你在深秋的银杏林,风起涟漪。我在月下的一勺池,落叶安静。见识过一勺池的精致,才明白“人大海”的风趣,品尝过百家廊的幽静,更懂得学贯中西的意义。繁忙的春华路已成为最深刻的回忆,不知不觉发现,能在教学楼间奔波的时间也仅四年而已。图书馆里典藏云集,在清闲的午后或落日的黄昏,安静地读尽世间精彩,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在这里,有一种独立叫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有一种追求叫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爱在人大,从未离开。
闫家诚 2016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闫家诚
从自招时与59号院人文楼的初次邂逅,到开学季的重逢。请给我些时间,让我细细回味这杯醇香饱满的历史浓茶。
相识
怀着一颗对于顶尖学府与厚重学科的敬畏,我走进了这里。
相知
在人大史院的这些日子,我渐渐体会到了这里真正的魅力,无论是黄院长的文化史著作,还是胡恒老师心中的江河,或是皮庆生老师于学术与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亦或是刘后滨老师激情弹奏的豪迈…老师们,是历史的大师,更是生活的大师。
相伴
欲通史学之学问,其固需有个人努力之治学,更需有良师益友相伴。走进人大史院的大家庭,我们一同感受宋明刻本的精华,体会大元三都的沧桑,见证安、邯的兴衰痕迹,这些是我们一同走过的。有同僚相随,有良师指引。
问答:邱靖嘉
版:陈天昱
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新媒体团队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