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聊聊国学那些事儿

聊聊国学那些事儿

聊聊国学那些事儿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些国学经典。本来清单都列好了,可看着那些经典的名字心里就发怵。基本都是大部头啊,我自己呢也只寥寥翻过几本,还都没看完,就零零碎碎瞟过几眼,真是惭愧。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些国学经典。本来清单都列好了,可看着那些经典的名字心里就发怵。基本都是大部头啊,我自己呢也只寥寥翻过几本,还都没看完,就零零碎碎瞟过几眼,真是惭愧。

这几年国学热又起来了一点(貌似就没停过,时断时续的),可奇怪的是诞生了好多“畸形变种”。很多所谓的“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国学,没有带我们去领略里面的词句之精美、思想之深邃,只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东西再捡回来而已(哈哈,大家肯定想起之前大行其道的“女德班”)。这也是造成很多人反感国学的原因。

另一种极端就是,有一些人跪着学国学。如果说有什么学问非得跪着学,那就不是学问了,是宗教。这又是另一种畸形。

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国学”当成一门普通的学问看待,跟语文、数学没什么区别。毕竟这些典籍影响了我们两千年,使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乃至个人的思想源头。本着追本溯源的好奇心,也应该去了解一番。

虽然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

这个老小子说的还是过于片面了,可能他还没有领会咱们老祖宗思想的博大精深吧。

所以啰啰嗦嗦这么多,只是想从另外的一些视角来介绍介绍,哪怕给大家只增加一点点兴趣,闲暇去翻阅一小段章落,那也是极好的。

不求一日杀死老将军,只求日拱一卒。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接下来步入正题哈。

先看一例:

看过新版《三国演义》的同学们对一个大美女应该不陌生,就是她

国学文化讲堂_国学文_国学文化文案

可耻得用美女镇楼,不信没人看哼哼

历史上没有其人,属编剧原创。

国学文化文案_国学文_国学文化讲堂

唉,最后还是便宜了司马懿那个老小子……

在欣赏过美颜之后,我当时就被她的名字吸引住了。“静姝”,多么美妙啊,听着就有种古韵之风,编剧真有才。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是有出处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我再一查,原来好多名人的名字都是有出处的。

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林徽因: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诗经·大雅·思齐》

南怀瑾: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楚辞·九章·怀沙》

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楚辞·卜居》

……

难怪古人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

真有文化呀!就冲着以后给我家闺女(就想生闺女哈哈)起个好名字,我也得好好研究一番《诗经》、《楚辞》了。

再来一例:

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就这样因为一部《春秋》联系在一起。

国学文化文案_国学文化讲堂_国学文

丹凤微睁,手捋美髯,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二爷打造的经典形象

关公为什么总是要读《春秋》?

孔圣人所作的和关圣人所读的真的是同一部《春秋》吗?

提起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我们都会想起《孙子兵法》。作为名震天下的武将,难道不应该把《孙子兵法》放在枕边日日研习吗?

这些答案都在后面的介绍里啦。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据说原有作品三千多首,后经孔子删减成三百零五篇。

在先秦古籍中,这些古诗被称为“诗”或“诗三百”,但由于孔老夫子曾整理过并用来传授弟子,这格调一下子就高了起来,所以后来就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国学文化文案_国学文_国学文化讲堂

上学时读《诗经》,总是被她的韵律美折服,因为里面有好多叠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叠音词容易给人一种清新可爱的既视感,所以一直以来都以为是古人打情骂俏之作。

后来听老师讲,重叠和反复只是为了便于“集体歌舞”,古时候的诗都要便于传唱的。如果换成现在的:你要我怎么做怎么说你才能爱我,要我唱几首歌才能够将你捕捉(出自抖音神曲《9277》)——大家肯定就唱不齐了(我一个人都唱不齐)。

孔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什么意思?不读诗就不会说话了吗?

且慢,孔子接着又吐出一句话:“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以事君;多识以鸟兽草木之名。”

哦,这下就都清楚了。

在孔圣人看来,学《诗》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通过学诗懂得如何(高逼格地)说话和交流。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是常用社交语言。在政治、外交、战争以及各种祭祀、礼仪场合,《诗》是标准的通用官方语言。这么说吧,学诗是上流贵族社会的必备社交技能,发挥着类似于奢侈品的无用之大用的作用。

其次,孔子觉得学了《诗》,可以兴、观、群、怨。

就是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能深刻了解社会,理解他人;还可以交到志趣契合的朋友;最后也可以用来委婉的进行劝谏和讽刺不平之事。

因此,对《诗》有深刻的领悟,便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才能。

最后,学了《诗》,可以广博知识。《诗》作为周代各地民间与官方的综合文字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孔子评价《诗经》最有名的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诗经. 鲁颂.駉》,原句是:“思无邪思,马斯徂。”

意思是“(鲁君有)正确的想法,养出的马儿能跑很远。”

可能孔子的本意是:《诗》的思想情感真挚,实在动人,真是不虚伪的好作品呀!

可以说,《诗经》对孔圣人的教育思想以及后来的《论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话说回来,所谓“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其涵义往往很难有什么标准答案。从《诗经》里随便抽出几篇,查一查历代学者的研究、阐释,就会发现意见实在太多,似乎谁的看法都有一点道理,谁的看法也都不可尽信。其实今天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至少可以释然一半,因为诗歌之美往往就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指向不明的歧义空间,这样理解会有这样的味道,那样理解又会有那样的味道,于是越读也就越有味道。

《楚辞》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谈到面对今后的工作,曾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志,一时传为佳话(据说身边的美女翻译翻的也很漂亮,真是厉害了)。

一说到《楚辞》,大部分人脑海里就蹦出“屈原”和“离骚”,其他的就没怎么接触过了。我们所谓的“楚辞”,就是在创作上以屈原为首,以宋玉等人为辅的楚国词赋,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屈原的《离骚》。“楚辞”这个概念,是和屈原牢牢绑定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和《诗经》完全不同。

其实,《楚辞》内容很丰富,是中国文学的根基之一。除了《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远游》等优秀作品。所以对《楚辞》理解多一点,对后来的文学,比如唐诗宋词,接受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先聊下屈原吧,因为他实在太出名,也当之无愧代表着“楚辞”的最高造诣,不论精神还是文学方面。屈原不姓屈,正如孔子不姓孔(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先秦时代的称谓习惯和秦汉以后很不一样,而且比较混乱。

屈原不仅不姓屈,名字也不叫原。《史记》是这样介绍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就是说,屈原的名字叫“平”,和楚王同姓。前两年有一部很红的电视剧《芈月传》,主人公芈月是楚国的公主。公主姓芈,楚王当然也姓芈,屈原作为“楚之同姓”,当然也姓芈。

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在根目录之下是第二级目录,这就是氏。芈姓分成很多氏,屈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三个显赫的王族大氏,分别是屈、景、昭。屈原之前官居“左徒”,也就是左丞相,主管外交,也可以对国内指手画脚,位高权重。后来降职为“三闾大夫”,这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这三大姓指的就是:屈、景、昭。

所以屈原爱国是有十足动机的,他家世代都是楚国的重要股东呀,江山他家也有份。

那为什么屈原不叫芈原,芈月不叫屈月呢?这是因为男女有别,男人以氏为重,女人以姓为重。

根据《史记》的说法,屈原一度很受楚怀王的信任,所以同僚嫉妒他,散播谗言,成功挑拨了楚怀王和他的关系。屈原很郁闷,所以写下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别的哀伤”。

《史记》写屈原的这段经历,字里行间特别带感情,文采也因此而出奇的好,大概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遭遇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吧(同是天涯沦落人)。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极高,说它兼具了《国风》和《小雅》的优点,其中体现的情怀足以与日月争光辉。

屈原被楚怀王冷落之后,秦国连番使用诡计,让楚国吃尽了苦头,最后连楚怀王本人都死在秦国了。继任的楚顷襄王照旧亲小人、远贤臣,把屈原流放了。屈原走到江边,在心力交瘁中披发行吟。这就开创了中国传统上的一个经典造型: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吟诗。为什么要强调“披散着头发”,因为贵族的头发总是要规规矩矩扎起来的,所以贵族“披发”是一种高调的挣脱束缚的姿态。细心的画家画屈原在江边吟诗,都会注意到披发这个细节,粗心的画家就注意不到,画出来的屈原还是扎着头发、带着帽子的。以后大家可以注意下这个细节。

国学文化讲堂_国学文化文案_国学文

屈原在披发行吟的时候,江边有位渔夫认出了他,问他缘故。屈原说出了一句名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夫也说了一句名言:“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wéi)?”成语“怀瑾握瑜”和南怀瑾的名字都是出自这里。瑾和瑜都是美玉,比喻君子的内在美。这个词不是司马迁的原创,而是来自屈原自己写的《怀沙》。渔夫的意思是:是高人就该懂得随大流。

屈原又做了一番很漂亮的回答,总之是说自己爱干净,与其在肮脏的环境里苟活,不如干干净净地去死。说完,他写了一篇《怀沙》,然后真的在汨罗江怀沙而死了。

所谓怀沙,其实是怀石,也就是抱着石头。

在《楚辞·渔父(fǔ)》里边,那位渔夫在听完屈原的解释之后,笑一笑就划船走了,懒得再费口舌。他还边走边唱歌,歌词很有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wú)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说人要适应环境,水清就洗头,水脏就洗脚,心态很重要,不能一根筋。

无论如何,《离骚》因为太出色了,以至于“骚”这个字不仅可以代指全部楚辞,甚至可以作为诗的代称。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以“风”的文学性最强,所以也有很多人用“风”代称《诗经》,用“骚”代称《楚辞》,合称“风骚”。为什么“风骚”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专门形容那些不正经的女人,“骚”还可以单独来用,这还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离骚》本身确实有点“骚气”:主人公不但特别爱打扮,还会特别标榜自己的打扮,还埋怨那些看不惯自己的人不懂时尚前沿,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特别大胆地追求爱情。

当然,如果我们透过表象,看到《离骚》的深意,就不可能觉得屈原有半点轻浮,但如果只看字面,只看那些关于美人香草的漂亮辞藻,真会觉得这首长诗太“风骚”了。

「汩(gǔ)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zhāo)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很经典的一段,感叹时光快如流水,看到草木凋零,不禁担心美人也会衰老。

《离骚》的精神,可以归结为林黛玉的一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生可以输,但姿态不能输。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难怪男孩取名字要从这里找灵感)。

这样的精神,向上一层是屈原,中间一层是林黛玉,向下一层是孔乙己。只要你足够认真,就可以看到这三个形象的共性。很多学屈原不成的人,不是做了林黛玉,就是做了孔乙己。

这类经典更需要我们自己去直接感受的。我读《离骚》,总感觉它的声音和意象很有魔幻色彩,总能一下子就把我从现实生活当中拉走了。

《春秋》、《左传》——微言大义VS列国演义?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关二爷读的到底什么书?

让我们把镜头推进点,先翻看一下《春秋》。通读完一遍后,我们不禁生出由衷的敬佩,又夹杂着一丝困惑:我的妈呀,这么枯燥的书,你是怎么看的津津有味的呢?还反复地读,翻来覆去地读,你真不愧是我二大爷!

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文献修订、整理而成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说《春秋》是一部鲁国简史加国际关系简史。“简”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每年只记几件大事,每件事只有一句话。

国学文_国学文化讲堂_国学文化文案

我们看一下开篇第一年记事的原文:“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fǔ)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凡此种种,如果换做白话,全书可以说基本都是下面这种模式: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我国领导到某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赢了;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然后,一年就这么结束了。无论是例行公事的寻常安排,还是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都这样被一笔带过,从不交代前因后果,也不去评论是非曲直。

一部《春秋》就这样寡淡淡地编年记事,前后二百四十二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这部《春秋》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而《左传》呢,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说作者是一位名叫左丘明的专业史官。

儒家经典可以分为经、传两类,大概是教材和教辅的关系。《春秋》虽然是一部编年史,但古人将它尊奉为“经”,当作意识形态的最高纲领;《左传》是一部记事详细周密的史书,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春秋》,甚至可以说没有《左传》就读不懂《春秋》,但它在儒家系统里地位很低,属于“传”的一种,只是帮助人们理解《春秋》的一部教辅。

国学文化文案_国学文_国学文化讲堂

《春秋》讲一件事,无论多大的事都是一语带过,而《左传》讲同一件事往往就是千言万语,不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尾”记叙文六要素一应俱全,而且还会交代事件的背景,渲染人物的对话,甚至夹叙夹议,引入第三方的评论,那是怎样一个活灵活现,怎样一个千回百转,让读者看得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那么,读《春秋》的关羽和读《左传》的关羽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案其实简单:评书演义塑造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是为了凸显他的忠义;正史记载关羽爱读《左传》,表示他有着武将最为必要的军事修养。

这个答案也许有点匪夷所思。难道武将最为必要的军事修养不该是《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战策吗?以曹操的日理万机,还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呢,这才是更符合人们刻板印象的例子。是的,提起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每个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几乎不会有人想到《左传》。但是,如果我们马上就要穿越到古代统兵打仗,随身只有一部书可以携带,那么我的推荐是:扔掉《孙子兵法》,带上《左传》吧。

《孙子兵法》是纲领性的内容,相当于数学公式,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组织部署到攻杀战守,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从己方视角到对方视角 ,丰富和精彩的程度绝不亚于《三国演义》。所以关羽爱好《左传》,就像我们现在爱好看《三国演义》一样。

很多人都会把《论语》作为国学典籍第一本书。《论语》的确在今天名气最大,也好读得多,但问题是,如果不读通《左传》,就很难理解《论语》。《左传》在传统典籍中最有高屋建瓴的意义,两千多年历史中的许多沿革、争议、改变,从风俗到立法,从秦朝郡县制到明代大礼议,甚至从中国的夷狄论、文学观到日本的武士道,都可以一路追溯到《左传》的世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是孔子在《论语》里留下的名言,今天的很多人要么据此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要么用各种曲折的解释来维护孔子的光辉形象。事实上只要我们读通《左传》,看到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就会知道“君子”和“小人”原本只是身份上的定义,并不关乎道德;而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女子”和“小人”也确实不断表现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样子,为那个本已礼崩乐坏的社会落井下石;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最早也最经典的《诗经》注本里,那一首首清纯美丽的诗歌被不厌其烦地向着“后妃之德”的奇怪方向上解释。这不怪那些学者迂腐,他们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们所针对的实在是当时最严峻的一种社会问题。再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并不像字面看上去的那样是统治者歧视、压迫劳动人民的意思,反而表现出对后者的宽容和体贴,背后自有一套入情入理的政治逻辑。

通过整理多方资料,希望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

求各位过路的大爷点个赞呗!!

上一篇: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小结
下一篇: 全国学生营养日活动总结 12篇(全国学生营养日活动总结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