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们当下正处于一个“文化断代”的时期。由于文化断代,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根”。近些年“国学热”、“汉服热”、“现代私塾”的兴起,都可以说是中国人在寻“根”的表现。
但如果说中华文化的“根”就是华夏衣冠,就是三纲五伦,就是四书五经,就是忠孝仁义礼,我并不认同。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普遍流行着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家文化可有可无,无甚价值,其实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
(一)、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健康发展的时期,大多道学昌隆,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忧外患,上奢华虚糜,下结党互争的时期,大多儒学盛行,如两宋、明后期。暗无天日,山河破碎沦亡的时期,大多佛学独大,如五胡乱华、元清时期。所以自古民间就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一说。
春秋时期,齐国遵从姜太公“因其俗,简其政”的简约无为治国之策,率先崛起,把一块人烟稀少的盐碱地,发展成春秋五霸之一的强国。更由于其兼容并蓄、开放自由的特性,齐国还创建了“稷下学宫”,直接催生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并且在后期“黄老独盛,压倒百家”。
反观毗邻齐地奉行“尊尊亲亲”,崇尚“周礼”的鲁国,虽有“周礼尽在鲁”、“礼乐之邦”的美称,却国内丑闻不断,政治动荡不已,国力日渐衰微,乃至积弱积贫。后人称:“齐以简兴,鲁以繁亡”。简,大道至简,是从道;繁,繁文缛节,是从礼。
《史记》也评价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不吝溢美之辞;而批评儒家“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而不了解真正中华文化的人,只会把眼光投射到古中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多彩绚丽,只看到中华盛世外表上披着的皎皎衣裳,却忽略了它的根柢——“道”。
(二)、对中国道家文化极感兴趣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
道家思想为何能成为中国之根柢,正是因为它高度释放了人的自我,觉醒了人的独立思维和开创意识,所以“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中,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还是庄子的“逍遥”,还是杨朱的“一毛不拔”,无不把这种自我精神的独立性体现到淋漓尽致。
尤其是杨朱,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权斗士,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布了“人人不损一毫”这样的个人权利不容侵犯宣言。因此他的学说才被后来的统治者所毁禁,从当时“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的盛况,衰落到现在的“杨朱无书”,几乎不为人所知。
为何道家人士会有这样共同的特质?因为人只有拥有了独立之精神,身心才能脱出层层樊篱,才能直接与天地并行相往来,才能由此而感悟自然,才能进而领悟得“道”。
独立则对等。所以杨朱既不愿别人来损害自己一根毛,也不愿去损害别人一根毛;庄子能笑傲王侯“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老子能效仿天道而行得以清静无为。
独立则独创。人正是因为拥有独立之精神,才能学会独立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拥有无穷之创造力。春秋战国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乃至科技史的黄金时代,原因正在于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造就了众多行为独立、思想独立之人。
独立则自主。激发自我,释放自我,自发自主,世界才能由此而活力无穷、丰富多彩。此为天之道也。
(三)、《史记》有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学既然已自汉而独尊,道家之学自然也就慢慢衰落下来。
后至唐又短暂复兴,唐朝李氏以老子后裔自居,并一度把道家经典列入科举考校的范围。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和扶持,在儒学始终大兴于中华的形势下,道家最终渐渐隐没。
道家虽隐,但是传承不会断绝。因为道家学术“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无为”而又“无不为”,如此则天地不灭,道家传承不绝。当此文化断代的时候,道家,又悄然复兴。
1991年,董光壁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又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理论出现。
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新道家的概念更是被进一步拓展:从“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到“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再到“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
更有民间人士认为,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对别人按自己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对照一下,你是“新道家”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