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喜相逢,临近节前,深圳市珠光小学楹联课程负责人刘红艳老师以一句“中秋国庆喜相连”为下联,在校内公开征集上联。老师和同学们跃跃欲试,佳句频出——“银杏枫林初上色,中秋国庆喜相连”“白露蒹葭方欲冷,中秋国庆喜相连”……许多作品对仗工整,意韵十足,让人赞叹连连,赢得满堂喝彩。这样的师生同台切磋寄情诗句的场景在当下的深圳校园里屡见不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圳校园里出现的“国学热潮”,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时常能看到学生在课间练八段锦课间操、参加剪纸作品展、体验“唐风”服饰妆造、走进社区写春联等场景,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新时代的方式,深度融入深圳中小学校园当中,在“教、学、育”上深层浸润着现代教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与力量,以文化人,培根铸魂。
将传统文化与“教、学、育”相融
时代转换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经久不衰,来源于传统文化的韧性,传承方式的创新,传承者的坚定。与过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同,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更讲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融合,注重教育而非教学,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授者,而是引领者、推动者、平台搭建者,让传统文化不只停留在书本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传承过程中的主角,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播撒种子。
深圳多所学校精妙地将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课堂之中,让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福田区上步中学将刺绣体验带进劳技课堂,宝安区海韵学校在语文课上赏析对联并尝试作对子,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在体育课上开设“咏春拳”项目……这样一来,学生心中渐渐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兴趣逐渐成为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老师。
深圳中学龙岗学校则是巧妙地跳出传统的国画赏析课堂,开展“有‘画’好好说”艺术作品赏析讲演比赛。比赛由学生作为本次探索和赏析画作的主导者,站在台上介绍和讲解画家的故事与画作特点,分享《捣练图》中大唐女子的风韵,剖析宋徽宗笔下的《瑞鹤图》展现了其何等格局。这样的安排,旨在让学生在分享与倾听同龄人讲解的过程中,找到探索与思考的空间,更深层次地体会画作中的深意。
▲②深圳中学龙岗学校举办“有‘画’好好说”艺术作品赏析讲演比赛。
▲①深圳中学龙岗学校学生着古装讲演画作。
“教育一环扣一环,楹联只是当中的切入点。”珠光小学老师刘红艳爱用“连锁反应”来总结校园中传统楹联教学的效果。她直言,与学生做“对对子”的楹联练习,也是语文知识的实践过程,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只是技艺的传承,其深厚的底蕴与品质滋养着学生,彰显育人魅力。刘红艳称:“楹联文化强调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联想,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情感的抒发。这将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让学生参与中华文化家园建设
“这是我们中国独一份儿的礼物。”今年6月,珠光小学学生走进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开展研学活动,为此撰联“和平在线春风暖,发展同频友谊长”赠予大使馆。从大使馆出来的学生兴高采烈地分享,“诗歌、音乐、绘画,这些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只有对联,是我们中国独一份的,独一无二的魅力。”言语中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之中,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成长,只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步。而将学生培养为传统文化的运用者与传承者,让学生参与中华文化家园的建设,并由此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其意义则更为深远。
为社区居民写春联是珠光小学学生最喜欢的楹联活动之一。每年年关将近时,孩子们便带着笔墨纸砚和满腔热情,走进社区,挥笔为街坊们写下饱含深意的春联。街坊们的热情和支持让学生们成就感满满,也让学生们更热爱楹联文化。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被贴到了哪一户人家,成为孩子之间的乐事。
▲③珠光小学学生为市民写对联。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由此想要为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崛起尽一份力,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活’过来。”深圳中学龙岗学校集团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李平强调,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孩子,而中小学校园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更应该肩负起为国家培育现代化人才的责任。他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是消解当代年轻人“迷茫”的一大利器,“高度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让学生主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而民族复兴的使命也让学生目标明确,更有学习动力,两者双向促进。”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实习生 麦学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