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知识,涵盖了很多方面。大体说来,包括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建筑等。应该说,中国国学知识是以先秦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诗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一整套文化、学术体系为根基的。最终,扩展到了经、史、子、集等等,各类文献之学。
毫无疑问,中国国学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它需要每个中国人,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长远来看,“经史子集”在中国国学知识里,一直算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笔者看来,每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去了解“经史子集”。出于让大家了解传统文化,今天笔者就大致介绍一下,这“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经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部类、纬书类、小学类。
第一,经部类,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部儒家经典,合称为“十三经”。
第二,纬书类,主要包括《河图》、《河图洛书》、《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礼记默房》、《乐纬》、《春秋灾异》、《春秋纬》、《孝经勾命诀》、《孝经援神契》、《论语谶》。
第三,小学类(近似蒙学),主要包括《急就章》、《千字文》、《古今字诂》、《说文》、《字林》、《玉篇》、《音书考源》、《声韵》、《四声》、《河洛语音》。
经史子集——史部,细分类是很多的,主要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诸如正史类、纪传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
第一,正史类。主要包括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第二,编年类。包括《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战国策》等。
第三,纪事本末类。包括《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
第四,别史类。包括《逸周书》、《国语》、《战国策》等。
第五,杂史类。包括《史记抄》、《国语注》、《水经注》等。
第六,诏令奏议类。包括《历代名臣奏议》、《四明文献录》等。
第七,传记类。包括《史记索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等。
第八,史钞类。包括《史通》、《文史通义》等。
第九,载记类。包括《华阳国志》、《吴越春秋》等。
第十,时令类。包括《岁时广记》、《月令章句》等。
第十一,地理类。包括《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
经史子集——子部,细分类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涵盖了诸子百家的著作。诸如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十四大类。
第一,儒家类。主要包括《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等。
第二,兵家类。主要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训》等。
第三,法家类。包括《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
第四,农家类。包括《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
第五,医家类。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
第六,天文算法类。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
第七,术数类。包括《太玄经》、《皇极经世书》等。
第八,艺术类。包括《琴赋》、《棋经》等。
第九,谱录类。包括《器物谱》、《食谱》等。
第十,杂家类。包括《墨辩》、《校注迩言》等。
第十一,类书类。包括《群书治要》等。
第十二,小说家类。包括《燕丹子》等。
第十三,释家类。包括《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
第十四,道家类。包括《老子》、《庄子》等。
经史子集——集部,细分类不多,主要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
第一,楚辞类。主要包括《楚辞》等。
第二,别集类。主要包括《林纾作品集》、《师说》、《韩愈》、《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登楼赋》、《王粲》、《李斯谏逐客书》、《李斯》、《思旧赋并序》、《向秀》、《崔颢诗全集》、《崔颢》等。
第三,总集类。主要包括《全唐诗》、《全宋词》等。
第四,词曲类。主要包括《词集》、《曲集》等。
第五,闺阁类。主要包括《闺阁诗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经史子集”包含的,主要部分的书籍。事实上,除了上述这些历史典籍,还有不少其他历史著作,或散落民间,或深埋地下。将来,随着中华民族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古代典籍会被发现。届时的“经史子集”,大概率还会扩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