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北外迎来建校75周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院系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认真谋划自身发展。“2016院系发展要闻系列报道”继续聚焦院系发展,今天我们关注国际关系学院、中文学院和全球史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推动学院全面发展
一、探索校内跨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5年开始,国际关系学院与法语系合作,招收“外交+法语”方向本科生,双方各自招收12名学生,共计24名学生组成一个班,开创了校内跨专业招生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2016年9月,招生规模扩大一倍,达到48人。在培养过程中,两院系就教学、管理、留学等问题不断探讨。12月30日,双方又召开协作会,对现阶段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研讨。目前该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学校本科生培养的典范之一。
二、开拓学术思路,推动学院科研发展
2016年是国际关系学院成立10周年,学院举办系列学术活动。5月,学院邀请政治类权威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正清教授发表学术报告;11月,学院召开首届“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发展论坛”。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教育部、外交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妇联等部门的多项委托课题,出版个人专著3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国际论坛》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当选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三、 聘请校外导师,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10月13日,我校举行国际关系学院商务外交专业硕士业务实践导师暨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聘请外交部前驻外大使张援远、孙国祥、刘玉琴、胡业顺和在我校客座研究的李华参赞担任国际关系学院商务外交专业硕士业务实践导师和客座教授。五位导师曾分别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中亚地区工作,拥有大量外交一线工作的宝贵经历,能够给学生以专业指导。
四、开展校外合作,推动学院全方位发展
11月,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对外经济技术委员会(简称外经委)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与学生实习基地协议。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是由外交部归口主管的唯一对外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外经委是其具体的、专业的执行单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桥梁。协议的签署将推动双方在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教学研究、学生培养、学生就业实习等领域开展具体合作。
五、拓展国际合作与招生,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11月,英国基尔大学副校长来校访问,就合作事宜与校领导以及学院展开会谈,表达了进行合作的积极意愿,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商定了具体落实项目申报、运行的工作时间表。学院与诺丁汉大学也在积极探讨联合招收硕士生项目。至9月,学院共有来自26个国家的102名留学生。国际合作与留学生招生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中文学院:搭建多元平台,增强办学特色
一、聘请著名国学家袁行霈先生担任名誉院长
12月,中文学院聘请著名国学家袁行霈先生担任中文学院名誉院长。袁行霈先生是当今中国著名的国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出版著作多种,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聘请袁行霈先生担任中文学院名誉院长,对中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增强人才培养素质,筑牢学生专业思想
为了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10月至12月,中文学院创办了“中文人才的素养”系列讲座,面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强化专业认知,筑牢专业思想。系列讲座邀请中文学院的魏崇新、罗小东、邓川林以及北京大学的张一南,分别讲授四个专题。讲座旨在鼓励学生注重个人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跨文化视野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多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不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味,将自己塑造为复合型、国际化、具有多种发展潜质的中文人才。
三、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6月4日至5日、12月15日至16日,中文学院分别与韩国汉阳大学和匈牙利罗兰大学合作举办了“中韩对话:语言、文学、文化论坛”和 “第二届汉语与中国文学、文化国际论坛”。论坛多层面展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汉阳大学、罗兰大学在文学、文化、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与好评。经与会各方协商,中韩、中匈论坛将采取年会制,每年轮流在北外、汉阳大学、罗兰大学举办,中文学院在学术方面的国际合作将走向常规化。
四、加强企业合作,创建海外汉语师资队伍培训新模式
为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创新海外汉语师资培训模式,在孔子学院工作处的支持下,中文学院与中信建设集团合作,创办了中信集团安哥拉中文教师研修班,研修班的学院全部来自中心集团在安哥拉的工作人员,接受培训后将回到安哥拉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该项目历时一月,参与教师25人,培训课程200课时,于1月份顺利完成。该项目创办了中文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对于扩宽海外汉语师资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五、举办国际美食节,展示异域饮食文化
11月24日,中文学院迎来了第六届留学生“国际美食节”。在人头攒动的学院一层大厅,来自53个国家的留学生各占一摊,大显身手,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食佳肴,如韩国的打糕、瑞士的奶酪火锅、意大利的煎饼等。为了推广美食,学生们有的穿上了民族服装,有的跳起了集体舞,有的还学起了老北京的吆喝:“便宜啦,便宜啦,两块儿一根儿咧……”。“国际美食节”为中外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们既享受到了用汉语沟通的乐趣,又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收获颇丰。
全球史研究院:着力打造国际化的全球史学术研究平台
一、全球史研究院成功举办“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学术讲座
全球史研究院在2016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成功举办了16场“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全球史专家魏查理、腊碧士、廉亚明、约恩•吕森、内田庆市、夏多明、刘新成等,对全球史的学科、内容以及与中国的关联性进行阐述。邀请的这些著名学者来自德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具有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全球史与中国”系列讲座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每次讲座都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前来旁听,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二、全球史研究院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联合主办德文和英文刊物
北外全球史研究院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联合主办《东方/方向》和《袖珍汉学》。两种刊物均是由外研社和德国东亚书局联合出版的半年刊。《东方/方向》主要介绍中国和印尼的当代文学,有时也包括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袖珍汉学》主要介绍中国哲学、优秀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以及中外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现象等。
三、全球史研究院主持召开“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
10月17日,“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全球史研究院、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联合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共同主办。本次研讨会上,中外学者围绕“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议题,从历史、哲学、宗教、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鸠摩罗什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鸠摩罗什是中亚、印度和中国知识迁移中的一位核心人物,应当从区域知识迁移的框架中理解鸠摩罗什,正因如此,本次会议从语言学、翻译等多种角度对其身世、思想、学术和影响的研究都颇有意义。
(新闻中心 国关学院 中文学院 全球史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