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越来越多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
但是也会伴随着很多地烦恼,因为中国的文化典籍多不胜数,从而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运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教育。
下面我将从如何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读哪些国学典籍,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如何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在家庭中制造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故事引导: 如果家长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可以自己给孩子讲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
通过故事引导可以引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兴趣。
通过贴画或书籍: 可以在家中的墙上帖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贴画,或者购买一些国学典籍类的书籍,以达到可视化的效果。
2 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
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可以起到一个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运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典籍,只会导致孩子的烦感。
4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国学经典和在学校学习识字一样重要,要想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那么家长就需要摒弃对国学经典地偏见。
二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国学典籍
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前期一定是选择比较简单地经典进行学习,而且要讲究浅显易懂。
0~8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蒙学教育为主,蒙学教育的典籍有《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诫子书》等
其中《弟子规》首先是孩子需要学习的第一本典籍。
《弟子规》序言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遵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弟子规》首先教会孩子孝道,因为百善孝为先,学会对他人友爱,遵守承诺,如何结交朋友以及怎样学习等这几个方面,来为孩子的人格进行全面教育。
《弟子规》对我个人地成长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地《弟子规》,读完《弟子规》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感觉,觉得自己突然会做人了。
8~20岁的孩子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以选择更深层的国学典籍进行学习。
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学说讲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根本。
孩子学习儒家学说,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学会与人相处,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外在的行为。
比如说学习《论语》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
《论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让孩子学会保持谦卑地心态,从而更快地提升自己地学问。
道家学说也是可以让孩子可以学习地典籍。
《道德经》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以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三 国学对孩子产生地影响
1 提升朗诵地能力和记忆力
国学经典不但需要读还需要背诵,通过长时间地学习可以提升孩子地朗诵和记忆力。
2 帮助孩子树立志向
王阳明曾经问他的老师和父亲,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和父亲的回答是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说不对。
天下第一等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孩子通过这种语言的激励,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志向。
3 培养高尚地人格
国学典籍中的内容传递的都是一种正能量,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内在涵养,培养高尚地人格。
4 提升孩子地修养
学习国学经典更多地是提升孩子的内在,一个从小读国学地孩子,更懂得对人尊重,同时也更容易注重自己地言行举止。
总结: 要想更好地运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正确地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国学经典对他的人生能够起到帮助。同时也需要父母本身以身作则,通过自己地行动去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是只是单纯地说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