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自章太炎物故后,在苏州中,国学大师曹元弼可以算是硕果仅存之泰山北斗了。曹氏三兄弟在苏州声名赫赫,兄曹元忠国学大师,二兄曹元恒,人称御医曹沧州的便是,他其实是个儒医

自章太炎物故后,在苏州中,国学大师曹元弼可以算是硕果仅存之泰山北斗了。曹氏三兄弟在苏州声名赫赫,兄曹元忠国学大师,二兄曹元恒,人称御医曹沧州的便是,他其实是个儒医,也以研究学问为主,曹元弼行三,室名复礼堂,世居阊门西街,虽然因书法欠佳而影响功名,因眼疾而有碍读书写作,但他却用毕生精力致力于经学,尤善《仪礼》,更兼史学精湛,成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所著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堂文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令士林叹服。

国学大师网官网_国学大师网_国学大师网在线查字

曹元弼(1867-1953),清初其祖先自安徽歙县迁到江苏吴县(今苏州),所以应是江苏苏州人。元弼,字谷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亦作叙彦,晚号复礼老人,又号新罗仙吏,室名复礼堂。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正月初八日酉时,卒于农历癸巳(1953年)九月十五日丑时,享年87岁。

元弼生而奇慧,三岁,祖父教以八卦奇偶,颇能辨别。四岁,父亲教以易本义前卦歌,及四子书,群经已能通晓大意。1881年以童试第四名进入学宫受教。元和(即苏州)训导唐毓和阅之考卷,心生佩服,乃将女儿许配于他。1885年入江阴南菁书院肄业,向黄以周问学。当时大江南北才俊贤士云集南菁书院,朝夕切磋学问,他尤与张锡恭、唐文治交往甚笃。同年夺得拔贡生第一名。江苏学政黄体芳亦是非常赞赏,在其卷后加批:“他日当以经济气节名世。”不久取得本省乡试第二十七名。1886年赴京参加会试,与孙诒让论礼甚为满意,并与其子孙绍箕建立昆弟交。

1889年,母亲逝世,悲伤非常,撰《北堂侍立记》以志懿德。居丧时,对历年读礼之条记进行整理,撰成《礼经校释》二十二卷:校者,校正经、注、疏之讹文;释者,阐释经、注、疏之隐义。“自唐朝贾公彦疏至清代胡培翬正义,都只是顺其上下,推其本意,正讹补脱,逸衍改错。其说之异于注者,推其致误之由以订正之,务求按之经而合,问之心而安。”1891年刊成行世。当时学者李慈铭、王颂蔚评价颇高。

1894年会试中选。因为眼疾没有参与廷试,1895年补考殿试,当时殿廷试崇尚书法,习以成风,自幼因为过于勤奋,眼疾严重,不能作楷书,阅卷者既把他的卷子列为二等。御史熙麟参奏,奉旨提卷呈览。翁同龢面奏说“曹元弼虽写不成字,实大江以南通经博览之士”,最后因字迹模糊,降列为三等五十名,委以内阁中书之职。翁同龢叹息说:“经生安能与时流争笔画之工哉!”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延揽其为广雅书局总校。1895年,父亲逝世,悲伤万分。

1897年,张之洞转任两湖总督,延聘为主讲两湖书院。撰《原道》、《述学》、《守约》三篇,向诸生展示治学之方。在书院他与梁鼎芬一起辑成《经学文钞》,而相与论学者,则有马贞榆、陈宗颖、胡元仪、陈庆年、王仁俊、杨守敬、桑宣、蒯光典、姚晋圻。随后张之洞要求编修《十四经学》,建立治经提要钩玄之法,约以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元弼认为此事体大物博,任重道远,于是“发愤覃思,闭户论撰,寝食俱忘,晷刻必争”,希望尽快编成。已刻成的有《周易学》八卷、《礼经学》九卷、《孝经学》七卷,未刻成的有《毛诗学》、《周礼学》、《孟子学》各若干卷,《论语学》则改题为《圣学挽狂录》刻成。

1900年与伯兄曹元恒因捐钱得到“行走”之职(卖官捐钱在清末很普遍)。1907年,张之洞又电招他为湖北存古学堂总教。当时清廷设礼学馆,编纂《通礼》,与故交张锡恭、钱同寿,及从兄曹元忠,皆入馆任分篡。礼部尚书溥良奏保元弼来京,因存古学堂之聘,仅列顾问。

1908年,江苏巡抚陈启泰荐举元弼通晓经学,品德端正,并以其所著《礼经校释》进呈御览,奉旨赏给先生翰林院编修,原书发交礼学馆。同年江苏奏设存古学堂,延请元弼为经学总教,仍兼存古学堂职务。同时叶昌炽为史学总教,邹福保及王仁俊、唐文治先后为词章总教,孙宗弼、沈修、孙德谦为协教,皆一时硕学通儒,师资力量雄厚。

1911年,元弼辞去存古学堂总教,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存古学堂停办。自此闭户绝世殚心著述。所往来者,只有叶昌炽、邹福保、张锡恭、朱祖谋、王季烈、刘锦藻、刘承干几位而已。其后袁世凯设礼制馆,以书币来聘,元弼立即拒绝。孔林被战乱毁坏,清东陵被盗掘,元弼竭尽家财捐修。

平时元弼为诸弟子讲授经义,毅然以守先待后为己任。元弼对于“洪荒初辟以来,中国圣教王道所自始,人类所以孽生不绝之由”,反本复始,潜心学易,认为前儒之说,犹有未尽,所以他更定体例,以郑注为主,采荀、虞诸家及古易说为之笺,而以己意贯穿惠栋、张惠言、姚配中及各家之说进行阐发。元弼由先儒之说以通经传,由经传以定先儒之异同得失,如不满意,则“十易其稿而犹未已,必心安理得而后写定”,历十七年成《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又怕文繁语绕,学者查阅不易析别,为《周易集解补释》十七卷,自序超过万言,仍然惓惓于学易,“改过迁善,以消杀机,而返元气”。

元弼认为《大学》、《中庸》二篇,乃孔门论礼至极精萃之言,郑注简而精,朱注详而明,所以隐括条理,由博返约,成《大学通义》一卷、《中庸通义》二卷;又认为孔子行在《孝经》,“立人伦之极,致中和,赞化育之仁,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其本尽在《孝经》”,汉代郑玄笃信好学,非礼不行,故依经立注,为学者尊崇,而现在所传郑注,后人疑难百端,千载之后,直至陈澧据《礼记·郊特牲》之正义,引王肃之《孝经》注,定为礼堂写定之文,聚讼纷争才平息。于是元弼据臧庸、严可均辑本,撰《孝经郑氏注笺释》三卷,并校正注、疏、脱、误为《孝经校释》一卷。曾于1917年综括数十年治经心得,对每部经都赋诗若干首,提挚纲维,以示后学者。这些诗共有六百数十首,“先举大义,正宗旨也;次详源流,明传信也”,但是“经义渊深,经师家法,源远末分,百家得失,参错不齐”,又不可不注明其意,所以元弼于1936年开始博引群书,稽撰其说,三年而成《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

1939年元弼为诸弟子讲说《礼经》,认为“威仪三千,乃政教典则之详,人伦日用之实,上下通行,师儒讲习,《礼记》则其传,冠昏诸义,皆七十子会通经文,亲受圣旨,提纲掣领,为后学举隅”,于是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为《礼经大义》二卷。继而又认为先前所著《孝经学》、《孝经郑氏注笺释》,语义过于深奥,难以教育学生,所以取旧时论著,删繁就简,仿朱子注四书之法,集合郑玄之后百家之注加上自著之书,融合而成《孝经集注》二卷。

元弼完成述学诗已有七十五岁。其间世祸之烈,门庭之痛,使其产生“不如无生”之感,但是一息尚存,仁为己任,元弼没有松懈,“所欲著书甚多”,认为“《尚书》为前圣施于政治,道济天下之实”,于是在1941年四月创稿,以郑注本为据,集合《大传》、《史记》、《说文》、谶书古文、马氏佚注及《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周秦诸子、两汉书等所载关于尚书的学说,为其笺释,元弼博观约取,师法胡、江、王、段、孙、陈、王、皮诸家之义,反复深思,“弥缝变易释之,义若丝毫未惬,辄数易其稿,必问心无憾而后已,耳校口授,谆复不厌,必一字无误而后已”。年老,困病缠身,目暝意倦,著书之苦,可想而知,历十年而成《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二卷,总共五十余万言,又别著《孙氏尚书今古文注疏校补》,《太誓》以下未完成,遗命以此二书稿交于其弟子王欣夫(大隆)。其所著《复礼堂文集》十卷,二集、三集各八卷,《诗存》若干卷。

元弼说经,以高密郑玄氏为宗,而亦兼采程、朱二子,平质通达,与番禺陈澧相近。而著书二百余卷,总三百余万言,则又过于陈氏。同县吴文安曾说:“吾苏二百六十年前后得两人焉,昆山则有亭林先生,吴县则为吾叔彦先生,振纲常,扶名教,为宇宙间特立独行之真儒。”识者谓为千古之公论。

元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祥和之气,充溢门庭,吴中孝弟家风者,必以曹氏为首。自辛亥以来,历世多变,优伤憔悴,至抗战更至穷乏,衣食不继,而元弼惟以著书立教,孜孜不倦,虽疾病呻吟也不离简札。真可谓守死善道者!

元弼元配为六合唐氏(唐毓和之女),继配为同县王氏、上虞柴氏。时代的变迁,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时序的变化,春夏秋冬,暑来寒往,曹元弼的阊门西街寓所,不是用鼻子“嗅”书,就是对自己的特聘秘书口述,为之笔录,兼理家务。曹元弼的继配夫人王氏早逝,膝下无子,生活就靠女秘书打理。这位女秘书,就是他的堂妹曹元燕女史。曹元燕女史是苏州的一位才女,擅填词,小楷尤精,她做着堂兄曹元弼的秘书,一做就十数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忽忽已届五秩耳顺之年,颇为厌倦十数年一贯的抄胥生涯,思荐贤自代。于是找到办学的王季常。王季常,王三太太之女,以创办振华女校著称苏州。曹元燕见到王季常,把自己的心思和盘托出,说自己暮境已臻,你办学多年,能不能介绍一个合适的女学生来庖代呢?王季常是热心人,一口答应。可是这个人倒实在难寻,既要熟习经典,不至误记曹元弼所述,又要甘于寂寞,因为要兼理家事,所以还得是女性不可。辗转请托,直到46年春,终于物色到一位出身世家的的冯小姐。木渎冯氏,很容易使人想到冯桂芬,校邠庐主人,榜眼出身。这位小姐还真是冯氏的嫡裔,诗礼人家,花信年岁,听说元弼要聘请一个秘书,居然早申钦仰之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一经试用,胜任愉快。就这样,白头老翁与红颜女郎盘旋一室之内,扶杖捧砚,你呼我应,相当和谐。元弼年近耄耋,眼睛不便,体弱多病,女秘书虽然尽心尽责,总不能贴身体己,一旦生病,要医药护理,女秘书就多有不便,于是王季常有了为曹元弼作伐执柯之意。先和曹元燕商议,曹元燕只怕堂兄古板,严正守礼,薄言往诉,贸然进行,反逢彼之怒,事不成反受责骂,反弄得原本和谐的主宾两人难以面对。王季常女史却不这样看,她觉得自从冯小姐到来,曹元弼简直重新焕发了青春,镇日笑意洋溢,著述进度也加快很多。“事非悖礼”,试试何妨?

且说王季常和曹元燕找了个冯小姐外出的时间,来见曹元弼,两人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预备受到曹元弼“荒唐”的责骂,孰料曹元弼听罢无言,低首踌躇,竟同意了。再向冯小姐进说,居然也芳心可可,俯首含羞。当时人说“梨(花)(海)棠因缘,红丝即将系就”,却不料好事难圆,消息传出,曹元弼的友好弟子,竟个个不同意,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然而这些友好和弟子却偏要管这个闲事,说这不是要元弼大师的老命吗?耄耋衰翁如何伺候得了如虎红颜?一时访者陆续,争进劝阻之词,弄得曹元弼没了主意,冯小姐惊吓不已。又有人来做冯家工作,告戒不要贪图曹家财势,更向王季常、曹元燕进言,要她们善积阴德,保护我们大家的国学大师。在方方面面的压力下,曹元弼和冯小姐的婚姻就此打消。曹元弼的“黄昏恋”也就无疾而终。

曹元弼鳏居有年,一旦动了续弦的心思,便与往日不同,这次冯小姐的事既不能成,几乎郁郁成病,王季常与曹元燕上了心事,放出话去,欲寻一个年岁大些的小姐,为堂兄续弦,这时,眼见大师因为婚姻不成而生病,那些多管闲事的师友和弟子再也不敢置喙。不久,果然物色到一位年近六十犹待字闺中的柴亚兰小姐,1947年初夏,曹元弼和柴亚兰订亲。花甲新娘嫁古稀新郎,这在苏州是一个轰动的新闻。

元弼专精三礼,奄贯五经,门下高足亦各有成就:经学家沈文倬、文献学家王欣夫、诗词名家钱仲联、古文字学家唐兰、书法家王蘧常、文史学家吴其昌、经学家毕寿颐,另外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是曹元弼的从曾孙。

曹元弼生平的经学著作主要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堂文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等。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有五种经学著作,现略述如下: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尚秉和著录略云:“《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民国刊本)。曹元弼撰。是书自第一卷至第六卷释上下经;卷七八释彖传;卷九十释象传;卷十一二释系传;卷十三释文言;卷十四至十六释说序杂散传。其说易象数与义理,兼收并蓄。……”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孙海波著录略云:“《圣学挽狂录》二卷(家刻本)。曹元弼撰。是编以朱子集注章句原第,诸儒说与朱子稍异,而义理精善可两通者,仿朱注,博采众家之例,并著之。……其妄议朱注辞涉嚣张者,悉不采。”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伦明著录略云:“《孝经六艺大道路》一卷。曹元弼撰。是书止述孝义篇。推原孝出于天性,亲者天性,严亦天性;人之性既亲严,其父母顺而推之,可以无所不亲,无所不严;无所不亲之谓爱,无所不严之谓敬。……为开卷之一篇欤。”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伦明著录略云:“《孝经学》七卷。曹元弼撰。有明例,次要旨,次图表,次会通,次解纷,次阙疑,次流别,而明例又分三目。……”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吴燕绍著录略云:“《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光绪刊本)。曹元弼撰。是书疏通证明,特论颇多可采。……”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上一篇: 【五指文言文】——《伤仲永》
下一篇: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