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经典国学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论经典国学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何谓国学?本人认为国学就是自华夏民族产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作出来
的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学。中国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自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
会主义社会,在华夏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而国学就是这
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要了解国学,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国学的记载最早应出现在竹简、帛或器物上,
中国较早的文学著作有《诗经》、《楚辞》,谋略类的书籍有《素书》、《鬼谷子》
等,这些先秦时代的书籍历经千年而不衰,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习吗?秦朝前期由
于焚书坑儒、春秋大一统,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许多文化著作
付于一炬,这是国学的巨大损失,但还是有一些国学经典保存了下来。秦汉时期是
中国的大一统时期,这时候出现了赋文辞藻华丽,语句流畅,显示了盛世的文学特
点。这时候的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后来东汉时期政治凋敝,文人士
大夫们片面追求语句的工整对称,而内容空洞,文学创作走向了下坡。到建安时期,
中国北方地区一统,生产生活避免了战乱的干扰,因而文学创作走向高峰,以三曹
和建安七子为首的文人们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曹操的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
。抒发了其虽已晚年仍将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成为了千古名
句。随后又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时期国学发展较慢。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
经济发达,但文化领域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了国学发展,于是韩愈率先发起古文
运动,肃清文化之风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和作品,如《师说》、《将进
酒》等。宋
元以后,国学进入缓慢发展时期。以上是国学发展历史的概况。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我们的国学经久而不衰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国学的存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
历史意义,例如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占据主导,因而法家学说盛行,著名的代表
人物有韩非子
、商鞅。而在和平时期,儒家的
“
仁、礼
”
学说受到统治者推崇,汉武
帝采取
”
天下合归儒
“
的主张,太学生曾达到三万之众。之所以这么做,是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和统治者教化人民的需要,但总体来说,这时期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
学尤其是儒家学说进入正统地位。由此可见,国学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绝,虽然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并且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文化摧残现象,但总体上国学根本未曾动
摇,中国的国学代代人才济济,使国学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下来。而观其它文明,古
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充当好接班人的角色,让国学传承下去,这是
历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或是说中国的脊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