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稿存档——)
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记录稿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答:2006年底,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及百度国学,曾共同举办过一次“您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入选条件为1900年~1999年间辞世的国学名家。在全部50名候选人中,浙江籍的就多达14位。其中有俞樾、孙诒让、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章太炎、鲁迅、蔡元培、钱玄同、沈兼士、陈梦家、马一浮、范文澜、夏承焘等文字学、训诂学、经学、儒学、语言学、历史学大师。
这证实了人才学中所谓的“人才成团规律”即,人才的出现很少是单个的,往往是人才不出则已,一出就是相对集中的一批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才的成长,除了个人努力等因素,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有便于学术传承的文化土壤、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需要有一个让学人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社会平台。
万松书院国学馆的开设,无疑恰逢其时地为国学之传承,提供了某种适宜的条件,为国学人才的“成团”出现,提供了一个成长平台。
——我想,开设万松书院国学馆的意义,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一条,应该是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问:将“万松讲坛”设于万松书院国学馆,对本地的旅游能,能起到怎样的提升作用?
答:杭州对各地游客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杭州将自身定位于“休闲城市”。但“休闲”一向又可以分为“积极休闲”和“消极休闲”两大类。侧重于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积极休闲”,显然能给游客带来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满足。
万松书院本来就是“西湖十景”之一,在这个地方开设国学馆和“万松讲坛”,不仅会使万松书院的“书院”二字,更加名副其实,而且会大大提升这一景点的文化品位,提高该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问:开设以国学文化为核心的“万松讲坛”,对我们杭州市民来说,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纵观历史,自古以来,杭州、浙江就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更是文化之乡。从唐代开设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文状元,共计596名,而仅宋元明清四代,浙江就出了65位文状元。明清二朝,无论状元还是进士,浙江籍的人数全都名列第一——这也正是晚清到民初浙江产生了一大批国学名家的基础。没有民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就难以造就大师级人才。今天,在全社会对“振兴国学”的期盼中,浙江省是有义务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的;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更应当把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率先抓好。
“万松讲坛”的文化辐射作用,当然不止于杭州和浙江,但身居“万松讲坛”所在地的杭州市市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自然会获益多多。
问:您对即将开设的“万松讲坛”,有什么建议、期待,或希望这个讲坛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答:这点我还沒来得及思考。在此我只想重复一句古语,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开头,但却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办任何事,开个好头已属不易,要坚持到最后而且越办越好,那就更难了。我希望而且我也相信,有领导的支持,有群众的参与,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万松讲坛”,从一开坛就会生机勃发,而且一定能够芝麻开花,越办越好。
好,今天就先讲这些吧。
2009年 9月17日,记于杭州
2019年12月11日。校于杭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