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的国学讲堂:孔子所讲的忠恕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的国学讲堂:孔子所讲的忠恕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的国学讲堂:孔子所讲的忠恕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原文】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解读】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就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孔子从各自关注什么的角度做出了评判。他认为君子有“怀德”“怀刑”之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

而小人所存“怀土”“怀惠”之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顾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

综观历史,就会发现君子小人在这个方面的典型区别。唐德宗在位时期,由于过度掠夺,对士兵刻薄寡恩,结果引起兵变,被迫狼狈逃到奉天,差点被谋反的朱泚杀掉。叛乱平息后,德宗回到长安,用度极为匮乏,开始拼命聚敛钱财。许多地方大员为了讨好皇帝,便搜刮民脂民膏,向皇帝进献财物。当时,江西观察使李兼每月都要向皇帝进献,称“月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更是过分,每天向皇帝进献,称“日进”,其他的如杜亚、刘赞、王纬等人,也都拿着国家的赋税讨好皇帝。他们这样做,一是为媚事皇帝,保全自己的官职爵位,其次也是为了借机搜刮百姓,聚敛财富。这样做既是“怀土”又是“怀惠”,是典型的小人做派。

当时有一个官员名叫阳城,他的做法与上述小人迥异。因为裴延龄等人的构陷,唐德宗贬斥名相陆贽,并准备杀掉他。阳城率谏官王仲舒、王归登、熊执易等人叩阙进谏,求唐德宗赦免陆贽。虽然没有成功,但名震天下。事后,阳城被降职为道州刺史。

在道州,对待官吏民众,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使社会迅速安定。道州多山,土地贫瘠,生产落后,人民贫穷。阳城便请求国家免除赋税。朝廷不答应,阳城干脆不征收。上司因此多次责难他,他也不在意。为了催征税赋,上司派一位判官来监督。为了争取为民免税,阳城便把自己囚禁到监狱里。判官闻讯大惊,跑到监狱了见他。判官等他办公催征,阳城便不进州衙,晚上在判官下榻的馆舍门口破门板上睡觉。判官没法,只好离开道州。后来,上司又派人查办他,那人不愿查办阳城,就在半路上跑了。阳城就是君子的典型,他心怀仁德,匡正朝廷,关爱民众,成为唐朝政治的亮色。

君子小人的行为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内心追求不同。而这种追求,显然是价值观的体现。人人都去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德和仁义,就会成为君子;如果追求个人私利,就会堕为小人。孔子这里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人,应该建立正确的、对社会和民众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原文】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注释】

①放(fǎng):或译为纵,谓纵心于利也:或释为依据,今从后说。利:这里指个人利益。

【翻译】

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解读】

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一个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为考量,任意发展,必然会导致怨恨交集。因为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了诸多的欲求,总会感觉不满足,起心动念纯在私利,必然招致仇怨,实乃得不偿失,何况又偏离了人生正途。

【原文】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①,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

【注释】

①礼让:礼节和谦让。

②何有:何难之有,不难的意思。

③如礼何:把礼怎么办?即如何实行礼制呢?

【翻译】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解读】

此章讲治国者必须礼让,因为礼主敬,依礼而行就会处事合宜;谦让生和,就会上下无争。能做到礼让,治国也就没有困难了。礼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让是人与人互相尊重的明确表现。仁的体用,首先在于礼让。懂得礼让就会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也就能够有发乎真心的关怀和仁爱。因为对他人有仁爱和尊重,他人亦会反过来给以尊重和仁爱。如此便可得人心,民心悦服,则国家自然得以大治。

【原文】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解读】

人最应该担心的是什么

许多人总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事实真的如此吗?很多时候,人总是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可是世间却缺少伯乐。但事实并非如此,人往往处在自己不称职的地位。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不要担心没职位、没地位,应该担心自己是否有担当这个职位的德行和能力。如果你有足够的修养和才能,自然会有人抬举你、重用你。如果没这个德行和能力,把你放到那个职位上,结果是对谁都不利。

刘秀虽然出身高贵,但他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他喜欢务农,希望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一次,年轻的刘秀在新野见到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便为其倾倒。后来,他到长安太学读书,见到执金吾出行很威风,便感慨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见,刘秀立业与成家的理想也不过如此而已。王莽篡位后,多次变革律令,因不合实际而给民众造成严重伤害。再加上连年天灾,很多人流离失所,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绿林起义。刘秀追随自己的大哥刘,也在舂陵起义,不久即加入绿林军。

不愿坐视灭亡的王莽,调动大军镇压绿林军。莽军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率军围困绿林军重镇昆阳。而刘秀当时正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将领与其他将军驻守昆阳城。看到莽军几十万大军的浩荡声势,昆阳的守将们吓坏了,不少人想逃跑。刘秀向将领们冷静地分析形势,指出逃跑是死路一条。大家听后,都认为有理,便决定坚守。之后,刘秀提议其他人坚守,自己出城求救。刘秀只带着十几个人,冲出重围,搬来救兵,与昆阳城守军里应外合,打败莽军,杀掉王邑。昆阳一战,刘秀名震天下,后来,许多名士猛将都聚到他的麾下。最终,刘秀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扫平各路诸侯,统一天下。

刘秀本不想成名,但因为有才能,有策略,有品行,不仅扬名天下,而且成就霸业。可见,一个人只要有才能,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地位,也不用担心没有名望。相反,一个人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不锻炼自己的才能,即便得到机会和地位,最终还是守不住。与刘秀同时的皇室刘玄,在昆阳大捷后被绿林军拥立为皇帝,但是,因为德行能力不足,举措失当,任用小人,贤士离心,民众叛逃,最终成为刘秀的阶下囚。

通过刘秀和刘玄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最应该担忧的是自己有没有才德,而不是有没有名位。有才有德,最后必得名位;不修德,不成才,纵有名位,最后也会失去。

【原文】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注释】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

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翻译】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解读】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人对人对己的根本道理。在本章中,曾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结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基本道德准则,也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可以说,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种沟通的原则,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原则,而且,沟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比方说,孔子在后面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就是这种关系。

在过去,人们只要一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可是,对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若是还能做到的话,那就说明你已具备了“行仁”的资格。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到时候再想收场就有难度了。

那么,具体怎样做才符合“忠恕之道”呢?在确定自己要做的事符合“仁”的原则后,不管是自己要做的,还是承诺别人的,都忠实于内心的想法,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喜欢的,要考虑别人是否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要考虑到别人是否也会讨厌,如此推而广之,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对他人善待、包容和宽恕,就是“忠恕”。秉承忠恕之念做事,都是从人们自身需要出发,而不是强加于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忠恕之道”,在生活中可能会陷入困惑。当我们怀着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无人赏识,这个时候还要不要忠呢?还有,倘若我们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遭受到对方无情的中伤时,又该如何做才是恕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种心态是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这种想法不是“忠恕”。真正的“忠恕之道”重在内在的体验,强调“我这样做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怎样说并不重要”。如果能正确理解“忠恕之道”的确切思想,就不会陷于迷茫。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_.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

.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_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

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_.国学_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

冯志亮,字启玄(冯启玄),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冯启玄)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_.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

.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_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_.国学

.国学_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_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

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讲座_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_.国学

上一篇: 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工作培训在京举行
下一篇: 王日根|大数据下历史学研究的个性彰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