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学启蒙,我弟小时候有一套主题为“忠孝信仁礼义廉耻”的故事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孝”那一本,讲的就是二十四孝故事。
那时候我弟大概3、4岁,我10岁左右,书里的“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啮指痛心”、“卧冰求鲤”,我自己读着就很别扭,觉得十分扯淡,也非常排斥给我弟灌输这种畸形的孝道。
所以对于一些国学传统经典,我觉得还是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传授给孩子。
我有了小孩以后,对于他们的国学启蒙,我自己图省事懒得去甄别,干脆就主要集中在诗词和成语这两方面。
其中成语的启蒙主要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进行,比如我说成语的时候会专门给孩子解释一下含义和用法,幼儿园每天的成语小主播活动会让小朋友轮流讲一个成语故事。
而诗词是有专门的训练,所以这个回答主要是分享一点诗词方面的学习资料(不光是书籍)。
我们家关于诗词的学习资料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直接面向孩子的;一种是面向家长的,由家长先消化,再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先说直接面向孩子的启蒙资料。在我们家,这方面的资料基本上被两个人瓜分了——凯叔和混子哥。凯叔主打听,混子哥主打阅读。
我们家老大是从2岁左右开始背诗,积累了七八首诗后,我给她买了凯叔的小诗仙和小词仙,老大爱不释手。
小诗仙和小词仙算是凯叔商业化后比较早期的产品,缺陷还蛮多的。内存99首诗词,正常模式下每首只读一遍,每首也就20秒左右的时间就过了。而且孩子只想听自己会背的那几首,对自己不会背的,几乎没什么兴趣听,磨耳朵的效果一般。
到老二2岁的时候,磨耳朵的换成了《凯叔诗词音乐厅》。有优美的旋律,每首诗重复唱好几遍,从几十秒扩充到了几分钟,实属磨耳朵和哄睡的佳品。
听得多了,明显感到老二有get到歌里的内容。
比如问他:什么入海流?黄河还是白河?他会准确答出:黄河。
什么生南国?红豆还是绿豆?他会准确回答:红豆。
……
而老大在短暂地爱了一下小诗仙和小词仙后,3岁的时候对凯叔讲故事app上的《凯叔声律启蒙》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得不说,这种内容浅显、韵律感强的作品非常适合低龄的小孩,理解和背诵难度也不大。
我看她实在喜欢,还给她买了一个声律启蒙的随手听(可以用来做蓝牙音箱)。
《凯叔声律启蒙》算是我们家两个娃听得最久的国学作品,做了差不多一年的哄睡童谣。老大能背前三个韵部,一共九段。
除了诗词,老大还很喜欢《凯叔三字经》。凯叔在经典改编方面还是很值得信赖的,比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里融入了安全教育;弱化了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情节;西游记中增加了不少能够直观感知的战斗场面描写,生动幽默……
而凯叔三字经的改编也是增加了很多古今互动,三字经中的每一个典故都按照当代的价值观进行了改写,算是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国学启蒙作品。
要说缺点,大概就是充了会员也需要额外付费。
老大上幼儿园小班以后,外婆开始利用每天上下学的通勤时间,婆孙俩一起背古诗。外婆念一句,孩子跟着念一句,早晚各背2遍,每个月至少能背1-2首,强度不大,贵在长期坚持。
到大班的时候,老大不仅已经把小学生必背诗词背完了,还额外背了《木兰诗》、《陋室铭》、《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古诗古文。
当古诗积累的量大了以后,为了解决复习巩固的问题,我开始跟老大一起花式背诗:接龙、分类、玩飞花令。
分类背诗:今天是李白专场,大家轮流背李白的诗;明天是边塞诗专场,轮流背边塞诗……
飞花令:轮流背含动物、花、水果、颜色、数字、二十四节气等等的诗;集满春夏秋冬的诗、含数字1-10的诗、七色光的诗;背含指定汉字的诗……
有一次我跟她玩飞花令,轮流背含动物的诗词。老大背了一句“朱雀桥边野草花”,告诉我:这句诗里面有猪。
我这才意识到,虽然外婆每教她背一首新诗,都会把诗词内容解释给她听,但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吸收。而我觉得国学启蒙,除了背诵,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从这次以后,我一直想找一本可以把诗词意境画出来、能让孩子直观理解的书。最后遇到了《混知漫画:小学必背诗词》,去年十月份首发就立马买了回来。
老大非常喜欢这套书,就是寒假回老家都要把整套带着一起的程度。这套书的最大优点就是画面生动、细节丰富,能够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诗词的含义。
现在很多诗词书籍的配图都很精美,但绝大部分是一首诗配一幅图,而这套书是采用漫画分镜的形式,给每一句诗词都配了图,连起来就是一个小故事。
比如赠汪伦这首诗,我见过所有的配图都是两个人拱手告别的
而这本书里是拆开来配图的
老大拿到书,一口气读完6本。全程无需父母帮助,自己就能凭借画面猜出到底是哪首诗。
这个红掌拨清波就很生动
就算是三岁多不识字的老二,看到两首《悯农》诗的配图,也能一眼分辨出哪个是“锄禾日当午”,哪个是“春种一粒粟”。因为左边的配图里画了农民伯伯擦汗的细节,所以肯定是“汗滴禾下土”。
只要有了画面,对父母来说,解释诗词含义也变得非常轻松了。之前我给老二解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说到口吐白沫,他始终一脸懵逼,依然背的是“千山鸟飞绝,万里人未还”。
有了这本书后,我直接对着画面跟他说:这么大一片山,一只鸟都没有。这些山路上,一个脚印都看不见,没有人走过踪迹。老二秒懂,很快就纠正过来了。
还有《古朗月行》这首诗,老大在看了画面以后,自己对着书开始胡编:小时不识日,呼作大金牌。又疑鸡蛋黄,飞在青云端。你就能察觉到,她的这种移花接木其实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除了画面感强,这套书里的每首诗后面配了延伸阅读的小知识。文风和画风都很幽默,孩子百看不厌。
最近,混知教育又新出了《漫画初中必背诗词》,我迅速给老大入手了一套。
跟小学必背诗词相比,你能明显感觉到小学诗词更容有画面感。而初中阶段的诗词更讲究意境、情怀、言志这些比较虚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很难用画面来还原。
但这套书做的还不错,主要是通过氛围营造来展示主题。
雄心壮志的
豪迈的
悲凉的
而老大作为准小学生,最喜欢看的就是《石壕吏》和《卖炭翁》两首叙事诗。像读故事书一样,配上画面,情绪很容易被代入,跟作者产生共鸣。
老大指定要先背这两首诗。要知道,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这两首诗都是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根本就没认真背过。
对于自己背过的《木兰诗》,老大也终于直观地看到了什么是辔头、什么是鞍鞯。
初中阶段每首诗词的后面也有拓展阅读,篇幅比小学更多。内容主要是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主题的阐释。
总之,如果严格按照问题来推荐优秀的国学启蒙书籍,那我推荐的就是这两套书。
说个小插曲。除了这两套漫画诗词,我们家老大作为混子哥的忠实粉丝,还买了《半小时中国历史》、《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漫画百年党史》和《半小时漫画青春期》,还有电子书《半小时漫画唐诗》。
虽然还看不太懂,但这种漫画+科普的形式孩子非常喜欢,尤其喜欢《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这本。
缠着我讲了好多遍,对书里提到的各种病菌如数家珍。
然而,这本书也是首发的时候买的,上面有混子哥陈磊的签名。
老大拿到书,简直气坏了:是谁在我的书上乱画?
原来是作者啊,作者也不能随便在书上乱画呀!
哦,是作者的签名啊,这本书明明是我的呀,他为什么要签他的名字?
再说面向家长的资料。这个种类就很多了,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选择。
这是我妈教孩子背诗的诗词合集,夜市上随手买的。
除了古诗,有注音,有注释,有诗文大意和赏析。还有作者介绍和相关的佳句荟萃,算是比较全面的了。
老大听《声律启蒙》时,我还专门买过配套的书教她背。
插图很有趣,也有相应的注释和典故。但四十多块钱的价格,跟利用率比起来,有点……亏……
《半小时漫画唐诗》(还有《半小时漫画宋词》),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和诗词类型梳理了唐诗的发展,呈体系化地介绍了唐朝文学。
《李白传》和《杜甫传》。
我们家小孩背得最多的就是李杜的诗,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根据李杜二人的生平,按照时间顺序对他们的诗文进行了梳理。
比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我一直以为是李白年轻时出蜀的途中写的,看了书以后才知道其实是李白晚年时在流放途中被赦免,离开白帝城时写的。时期不同,对诗的解读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国学的启蒙离不开对中国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等的介绍。
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除了《半小时漫画中国历史》,我们家老大目前还没有特别喜欢的。而《半小时漫画中国历史》说实话,她也看不大明白。
所以,目前她了解中国历史基本上是靠我讲。
我给孩子讲历史的蓝本,主要是靠我的童年珍藏——《中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
这是我的第二套书,之前已经翻烂了一套
蓝色卷,有中国历史的介绍。
很多古诗中涉及到的大事件、帝王、名将名人、典故等等,都能在这本书里查到。
红色卷,有中国古代文学的介绍。
主要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框架性介绍,比较全面。
还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我感觉还不错,行文都是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语气,家长完全可以照本宣科地读给孩子听。但老大不怎么喜欢,可能大一点会好些。
除此之外,乐乐趣的《揭秘二十四节气》
我小时候看的神话故事书,在我们家的国学启蒙中也会经常用到。
最后打个总结吧,我个人最推荐的国学启蒙方式就是凯叔讲故事app(或者公众号)+混知诗词漫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