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视野》2007 年第 1期 教文化、道教 ( 家) 文化、佛教文化互动、交流、对话,并 提出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但没有融突而和合为一种新 的文化形态。经宋明理学家出入佛、道之学几十年,并尽究 其说,而后返诸 《 六经》 ,终究融突儒、佛、道三教之学而 和合为新的理论思维形态的理学,开创了理学 的新学风、新 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国学发展到 “造极” 阶 段。当今 ,我们必须像宋明理学家那样,出入中、西、马几 十年,尽究其说 , 才能融突而和合为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 塑造出中华民族现代的新民族精神。我们期盼一个中华 民族 国学发展的新的 “ 造极” 时期的来临。 注释 : ① 《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 民报》第六号。 ② 《 劝世 良言》 由粱发著,英国教士马礼逊修改校订。书中 内容多半集 《 圣经》章节而成。 ③黄遵完:《日 本国志》卷 32。 ④见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期。 ⑤孙尚扬等编: 《 国故新知一学衡 派文化论著辑要》 第 88 页,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 “ 国学热” 的 李 中华 从上世纪来到本世纪初,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随着经 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所谓 的 “ 国学热” 。
这是继 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 “ 文化热” ,又一次文化热潮的兴起与 展现,它反映了当代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思想与文化的 又一次跃升 ,同时它也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新的信息;中国经 过近30 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已经开始找回文化的 自信,中国 开始迈 向文化 自觉与注重软实力建设 的时代。那么,何谓 “ 国学热”? 为什么会产生 “国学热” ? 怎样看待 “ 国学热”? 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所 秉持的观念不同, 所 了解的情势不同, 故对 “ 国学热” 的理 解、诠释、分析和评价也就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上述 容易造成困惑的一些问题加以阐明。 “ 国学” 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 国学” 或 “ 国故” 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早 已有之, 它虽然也经历了从 “ 国学” 到 “ 国子学”具有近代以来所谓 “ 国学” 的涵义。 “ 国学” 一词在近代 中 国的演变发展看,它大致经历了从 “ 中学” 到 “ 国粹” ,再 到 “国故” ,再到 “ 国学” 这一过程。但学者们也注意到 , “ 国粹” 、“ 国故” 、“ 国学” 这些名词在清季民初二三十年问 大致为许多人互换使用,有时甚至三词并用。
这表明, 这些 词汇在其初期被使用时,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经过不 同思想派别的诠释论争后,才逐渐扬弃了 “ 国粹”而专用 “ 国故” 或 “ 国学” 。尽管当时学者力图区分国粹、 国故、国学,乃至 “ 君学” 、“ 占学” 、“ 群学” 等一系列名词 概念所蕴涵的意义,但总的趋向却是反映了20 世纪初,中国 面对西方列强在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乃至军事的强大 压力下,新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 、古今、中外等问题的 思考和关切。可见 ,国粹 、国故或国学这些名词概念的产生 , 的演变,但始终不 的概念 , ·26 · 透视与反思 都是针对西学、西化对当时中国所构成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 因应之道,其问虽有许多歧异、偏颇 、矛盾甚至对立 ,但 “讲求国学或梳理出国粹的 目的正在于因应 中西之间 的学 战” ,“正是要充分利用历史造成 的孔学地位以整合 民族” 、 “ 在中西之间已是包括从商战、兵战到学战的全面竞争之时, 寻找全民族认同的象征便成为当时的急需。 ” (星 ) 章太炎于 1 906 年发表了 《 国学讲习会序》 ,阐述了什么 是国学 、为什么要讲习国学等问题。
他说 : “ 夫国学者,国 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 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 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 国 学不亡者矣 ,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乃立者也。故今 日国学 之无人兴起 ,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 ” 章太炎的这些看法 ,盖源于 《 左传 · 昭公元年》 “ 国与 天下 ,有与立焉” 的说法。意谓一个 国家 ,一个民族要立足 于世界 ,必有其足以立国兴邦的根基和心理及精神的凝聚力、 感召力。这个根基或心理的、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实际 上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认 同或身分认同。一旦失去了这种认 同,则将国之不国矣。这也就是章太炎所谓 的 “ 人无 自觉, 即为他人陵轹;民族无 自觉 ,即为他民族陵轹。 ” 这里所谓 “ 自觉” ,当然是指国学的自觉、文化的自觉。 “国学” 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是当时文 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争辩的重要焦点课题之一。从一般意 义 上 看 (个别极端除外) 文化保守主义提倡 国学,但也不反 对研求新学 ( 或西学) ,它们所反对的只是全盘西化 :文化 激进主义强力提倡科学民主,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 ,主 张 “除旧开新” 或 “弃 旧图新”。其实 ,文化保守主义与文 化激进主义虽然在方法、路向上有很大差异, 但它们对国家、 民族前途的关怀却是相同的。 至于 “ 国学” 一词的涵义,当时也有许多辩论。这些辩 维普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