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关注“深度学习”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做了大量课堂观察之后,我们发现浅表学习和假性学习依然大量存在,深度学习的具体路径尚未明确,基本样态尚未呈现。
课堂改革的重要拐点,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一定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是“有力量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必然要关注项目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学习、综合学习,让学生完整地学、可见地学、深度地学。
有专家认为,深度学习包含学习动机的深度、学习内容的深度、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方法的深度、学习结果的深度。那么,如何走向深度学习?当前,我们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学习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学校里最需要建设的课程首先是“学习学课程”。学生并不是一坐在教室里就会学习的,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支架、思维工具等。这个课程的建设者不只是教师、校长、专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学生。学校里只有让学生首先学会学习,其他课程的学习才可能有效落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核心观点就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后来又增加了学会改变。
所以,课堂改革走进深水区,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才可能走向深度学习。
二是检索和规避假性学习、浅表性学习、重复性学习。有人说,课堂学习需要“打假”,学困生的假性学习,中等生的浅表性学习,优等生的重复性学习,都在阻碍着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的深度是学生主体的深度,是自我的深度,因为没有人能替代另一个人的学习。但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在学习状态,是否能更多地减少和规避假性学习、浅表性学习,决定着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规避假性学习、浅表性学习、重复性学习?教师可以从关注具体的学情开始,这里有四条路径:课前做学情调查、课中做学情观察、课尾做学情收集、课后做学生访谈。
三是走出“单向度”的深度学习观。通常人们理解深度学习时,会将其锁定在思维的深度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提出了全视角深度学习观。他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整体的学习状态,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既是一个大脑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情感、意志、精神、兴趣等全面参与的过程。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深度学习不只是大脑参与的思维层面的学习,不只是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学习,还是动机、心灵、情感、态度、意志全面参与的心脑合一的学习。
走向深度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但首先需要走出误区、走出学习错觉、走出低层认知。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06日第4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