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教育的定义与定位对我们来说,国学教育究竟是什么,或者,对孩子来说,国学教育究竟能让孩子有什么收获。寥寥几十个字的定义只能让我们有粗浅的了解,单纯的背诵也只是让孩子窥得国学的一鳞半爪。国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需要身体力行。(一)经典浸润人生:正确定义国学教育“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凭借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的提法也应运而生。“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的内涵和特色,“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而破土萌发,已经深深的镌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基因之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佛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不是腐朽,不是单纯的复古。有人可能会深切地担忧国学教育会不会培养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来,或者会不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国学教育绝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地扬弃,批判地继承,用面向未来的眼光来看待国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当面对着前人创造出的文化时,决定权永远握在后来人手中,是后人在解读,在决定着自己的态度、行为和命运。此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国学教育不仅牵涉到古与今的问题,还关乎着中与外的问题。中国教育是要自主发展,还是追随他人,在祖国日益强盛的如今,国学教育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心态的调整。(二)矫枉无须过正:正确理解国学教育在推广国学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某学校让孩子穿长衫给老师行跪拜礼的事件,上海的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谈到过传统的教育的三种流弊之一:“这种教育的结果,渐渐趋于保守古训和文字的方面。古代保存下来的东西固然是最好的一部分,但是大家把这保存下来的东西看得太重了,反把人类社会日用的教育看轻了,以为社会日用的教育不能算做正式教育的一部分。”并提出:“怎样可以使偏重文字方面的教育与人生日用的教育维持一个持平的比例。”是的,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也许过于忽略了国学教育,但也无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需要把握好尺度,在二者之间找出一个和谐的比例。二、国学教育与古诗文教学细细说来,笔者的国学教育探索走过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识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再认识两个阶段。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和国学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让我迈出了再认识国学教育的第一步。(一)诗抒情:在情感中熏陶升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