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受未来事务管理局邀请看了重磅科幻片星际探索(AD Astra)的点映场。这部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还未在大陆正式上映,评分就低到了7分以下。
而最被人诟病的是其主角光环严重的剧情和不符合科学逻辑漏洞百出的场景设定,简直是科幻版的《爸爸再爱我一次》。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我,也是一脸“地铁老大爷看手机.jpg"的蒙圈。但是在回去的路上,我越琢磨越觉得事情仿佛没有那么简单,在今天拉着几位朋友二刷了IMAX版本。
剧情上来说,男主实行的亿万公里寻父计划犹如开挂一般顺利,所有碍事儿的人连句遗言都没有就直接挂了。
再加上很多场景的设定都违背科学常理。好像这部电影除了布拉德皮特的演技和美术以外,比今年票房扑街的上海堡垒好不了多少。
但,如果这场太空旅行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主角的一个梦呢?
或者说是心理咨询师的一次催眠以便于找到你潜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也许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在梦里,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一切都是可以违背常理的,在梦里的一切都是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
在电影中也有多次这样的暗示,比如电影中数度出现了男主角儿时知道爸爸可能不会回来的痛苦回忆以及父爱缺失带来的心理创伤。
下面我就说说我为什么有此论断,毕竟这是部刚刚上映的影片,我也尽量做到不剧透。
潮涌
男主角是一位航天工程师,在太空作业的时候差点被来自海王星轨道内的某种失控的反物质潮涌反应杀死。这种潮涌让人类生存极度堪忧,而这种反应的罪魁祸首是他已经消失了30年的父亲,一位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宇航员。
当宇航局的工作人员在询问主角对父亲的回忆时,他一向平静的神色开始闪烁。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抛下年幼的他和病重的母亲,前往太阳系边缘寻找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而导演很可能在以潮涌对地球的影响暗示着“父亲的离去带来的巨大创伤" 对男主角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法。
作为上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是:“发掘患者或求诊者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致病的情结,把它们带到意识域,使就诊者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从而使病情获得痊愈。”
对于男主角来说,父亲的离去和抛弃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巨大伤痛,他无法承受,于是只能将父亲的一切深埋于心底,对一切都不再投入感情,也无法再爱任何人。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一个人遭遇的重大打击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暂时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这是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隔离。但是这种隔离是暂时的,就像猫盖屎,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屎是切实存在的。
而被隔离在潜意识的这部分创伤会在某个时刻(有可能是压力有可能是新的创伤)爆发,对现实产生影响,产生焦虑甚至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症状。比如一本非常有名的书《24重人格》中写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因为不能接受童年被祖母性侵,成年后逐步演变有了24重人格的故事。
回到故事中,假设潮涌象征着父亲对男主角的创伤,那么这一次阻止潮涌的寻父之旅就是通过催眠找到潜意识中的创伤然后直面它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旅。
仙王座的献祭
男主从月球前往火星的飞船叫做“仙王座”,现在这个季节我们抬头就能看到他。而这个星座的故事来源自古埃塞尔比亚国王“Cepheus”。为了平息神怒和国家安定将自己的女儿仙女座献祭。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电影中戏份最多的火星基地的女负责人也是选了出生于埃塞尔比亚的演员Ruth Negga。
相比较星际穿越中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回到女儿身边的父亲角色,星际探索里父亲的角色虽然成绩斐然但作为一位父亲无疑是失败的,甚至他本身就是男主角噩梦的根源。我相信每个男孩子无论跟父亲关系如何,都曾将父亲视为英雄最伟大的男人和奋斗的榜样。
电影中父亲的意象简直是无可超越的传奇,但作为一位工作狂他选择了事业抛弃了家庭。为了他的事业不惜杀死其他想要回地球的队友,也造成了其他家庭的悲剧和潮涌灾难。
太空漫游
而很多人诟病导演在对2001太空漫游进行模仿,我想说,这大概是导演故意为之。2001太空漫游的英文名为2001: A Space Odyssey,也译作2001太空奥德赛。
作为西方版本的西游记,奥德赛的主角并没有唐僧那样无牵无挂,历尽坎坷的旅程背后还有家人的无尽等待。按照导演詹姆斯格雷所说,这是一个以奥德赛主角奥德修斯的儿子为视角的神话故事。
星际探索的英文名Ad Astra来自于Per Aspera Ad Astra,这是一句拉丁语格言,循此苦旅,以达天际。也可以理解为“尽吾之力,以达天际”,大意为:通过苦难,你可以摘到星星。
这首歌出自Haggard2004年的专辑《Eppur Si Muove》,伽利略被教会所迫而承认地心说时,小声地咕哝了一句“Eppur Si Muove”,翻成英语是it (Planet Earth) does move,“它确实在动啊”。而电影最后出现了木星四颗卫星的照片,大概也是在向伽利略和Per Aspera Ad Astra中的歌词致敬。
我自己收藏了一幅藏书票,上面写的就是伽利略的那句名言“Eppur Si Muove”。
电影美术毋庸多言,近些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科幻题材的美术电影之一。运用了很多艺术片而非商业片的拍摄角度将人类的孤独,在太空中的愤怒和无助表现为一种窒息感。没错,犹如潜入水中或真实深入太空中的那种虚空的窒息。如果尝试过自由潜水的朋友们都知道,当我们潜入深海的时候身体会打开低耗氧模式,整个人也会陷入一种虚空的状态。
可能会有很多科幻迷吐槽这部电影犯了很多低级的科学常识性的错误。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我们其实没有严格遵循科学,我们追求的是理性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你可以研究巴兹·奥尔德林的轨道力学论文,但最后,你知道它是为了忘记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