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独客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国学经典是华夏民族的文脉,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经济超常规高速发展,我们的国学经典阅读教育的先天不足已在各个方面显现出来。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曾在大陆做过一项调查:72个中学校长竟然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论语》,100个在校大学生也只有一人读完《论语》。这样的结果真的令人汗颜。
《论语》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讲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阐释的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现在很多国学研究者提倡阅读经典,我很赞成,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或许有人疑问:在当前“阅读危机”之际,是不是应该首先加强一般性阅读,然后才是加强“经典阅读”?我认为,所谓的“阅读危机”,其实就是“经典阅读”的危机。如果当前加强阅读的活动,不是以加强“经典阅读”为核心,“阅读危机”还将进一步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史知识、道德知识对于提升人生智慧有着更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提升人生的价值、丰富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美国之所以强盛,这些经典阅读书目功不可没。
一个人有两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他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他就应该对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即使不能如数家珍,也应该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历史人物、文学著作、著名篇章等等,应该非常了解,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只有非常熟悉祖国文化,才能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一个不熟悉民族文化、不能有效地传播民族文化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重的。
当然,倡导国学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究竟如何对待国学?毛泽东同志的批判态度是一个科学的标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国学并不与学电脑、学外语、学自然科学相悖,相反还能为其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古人云“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作为学校,不应该只把重视国学的活动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的层面上,而应该引导年轻人实实在在地读几本经典著作,从人格的层面阅读国学经典,吸取古代文化精华,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培养全新的优秀青年。
国学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学习国学经典进行到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