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让小孩子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有什么好处和不好?

让小孩子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有什么好处和不好?

让小孩子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有什么好处和不好?每次回答此类问题,我都如履薄冰,甚至有时深感无力。有的人把传统捧为神,有的人把传统贬为粪。这个题主能将利弊区分开来进行了解,已经是很值得夸奖了!我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开始回答前

每次回答此类问题,我都如履薄冰,甚至有时深感无力。有的人把传统捧为神,有的人把传统贬为粪。这个题主能将利弊区分开来进行了解,已经是很值得夸奖了!

我先抛出自己的观点:

开始回答前,先祭出PYQ的一位大神。此人每日清晨,必携子感恩,感恩某某书院、感恩某位大师、感恩《弟子规》。

本来,我对这种晒“感恩”的行为就略为反感,看书、培训可以,但咱能不刷屏吗?转念想想人家愿意读,是她的个人爱好,我哪来那么多的意见。哪知点开一看,连《弟子规》都不是,而是《细讲》?

这是个什么东西?(一脑门问号?)

国学知识大全_国学大师_什么国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国学知识大全_什么国学_国学大师

可惜读错了书

各位家长有这份心和这份力是好事,但我们也要学会甄别。以下回答略干,看完大约7-10分钟。

传统文化的功能继承性。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把先人的思想用文字继承了下来。如果要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一番深刻地了解,你就必须了解由汉字著述而成的这些文学作品,以及文字、语言背后承载的故事和精神。渗透性。文化最是“润物细无声”,今天我们还能懂得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克己奉公等思想,文化浸润起到很大的作用。实践性。传统文化能传承到现在,经历沉淀和洗涤,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一些智慧和精神还值得我们后代去学习、实践。传统文化能带给孩子什么?

从上面的两大功能不难看出了解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现实意义。

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说句大话,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了解传统文化就是让孩子了解这个国家的古往今来,了解国家的历史变迁,了解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国家不是和个人无关,相反息息相关,如果孩子对国家、对文化不自信,对未来的发展又怎么能自信得起来?提升孩子的人文底蕴。传统经典在人文领域的非凡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提升人文积淀、培育辩证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比如,你希望孩子提升审美,就让他接触诗词;想让孩子懂得反思,就让他了解何为“吾日三省吾身”;想让孩子脚踏实地,就告诉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些道理不香吗?提升孩子的辩证思维。但传统文化也有劣势,并不是所有传统著作都是好书,也不是所有书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伟大如屈原还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学精神无处不在,如果孩子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提出质疑,那就更棒了!所以,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就不会唾弃传统文化、更不会去迷信传统文化。文学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传统文化中以文学作品最为突出,也是孩子接触传统文化最便利的途径。文学本身极具感染力和熏陶性,将经典著作作为孩子德育的素材,最具说服力。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逆行而上的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基层人员和广大的中国人,不就是在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吗?这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东西。《三字经》《弟子规》是经典吗?

中华文化灿若星辰,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看完所有书,所以需要学习“经典”。所谓“经典”,也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回到正题,到底什么才够资格叫“经典”?给大家下一段定义:

在广义上,经典指一定时代被公认的最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在狭义上,经典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为主体的人文学科最重要的典籍。

够得上“中国经典”资格的,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我们不妨先看看钱穆先生给孙女钱婉约开的这份书单:

“读你来信,使我十分欣慰……苟非对历史文化传统有认识,即不易了解到一切古籍深处;但不了解古籍深处,亦不易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之真正价值所在。”

“此事艰难,望你努力以赴,务求速进,亦勿望小成,庶有远大之希望。”

“《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集注章句》为主。”

“《庄子》外须诵《老子》。”

“《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仍盼能背诵。”

被尊称为学术界“一代宗师”的钱穆先生,列出的这张书单里没有《三字经》《弟子规》。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个时候的钱婉约都要上大学了,哪是需要看《三字经》《弟子规》的年纪。

那我们再来看看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是难见《三字经》《弟子规》的影子。

什么国学_国学大师_国学知识大全

有兴趣的,可以再翻翻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依旧看不见《三字经》《弟子规》的踪迹。

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字经》《弟子规》并没有家长以为的那么经典。将《三字经》《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确实缺乏说服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遍布大街的「国学堂」「国学幼儿园」「国学研习班」等社会机构,最喜欢打着《三字经》《弟子规》的旗号,收割智商税。

如果说《三字经》还包含一些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知识,不失为孩子启蒙可供朗朗上口背诵的材料,那《弟子规》基本已经被妖魔化了。

《弟子规》不是不能学,如果孩子真正学会孝老爱亲的美德,那也行。怕就怕传统美德没学到,却被强行灌输了一波「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思想,而家长们还要求孩子晨也读、晚也背,甚至奉为圭臬,或沾沾自喜,那才要不得。

甚至有些连《弟子规》都没机会学到,学《细讲》这种山寨货,怕是三观都偏了。

更夸张的是,有的培训机构借着国学,贩卖迷信、女德这种封建思想,这就要给所有父母敲响警钟了:养孩子一定要带脑子养,不是别人学我也得学,很多事物需要家长擦亮眼睛,有效甄别。

学会批判地看待事物

很多家长会说,现在学《三字经》《弟子规》这么热,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以前没发现是正常的,以前的学生都忙着学英语呢。为什么?因为英语是西方世界的产物,西方世界有钱、先进,占据着世界的话语权。80-90年代的中国学生,几个追捧过《三字经》《弟子规》?

所以,《三字经》《弟子规》的火爆,与国家实力的崛起分不开的,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典型表现。

迷就迷在,以前的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太不自信,现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文化又有点过于自信。

本来作为中国人,懂点、学点传统文化,就像左手熟悉右手一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没必要太紧张,孩子愿意学就让孩子接触一点。

但是,社会上的这些“三无”机构,为了趋利,包装大师,包装经典,脱离原著,贩卖焦虑,把自然地阅读兴趣演变成了家庭焦虑,这就让人讨厌了。

传统文化教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和人格情操。如果,你通过读经典著作懂得了明辨是非、经营人生的道理,那恭喜你,基本get到重点了。如果你发现,我的孩子《三字经》《弟子规》学了这么久,既没变神童,也没成学霸,那对不起您嘞,您来错地方了。

学习的目的务必拎清楚了。

学会选择书籍

学习目的搞清楚后,我们再来挑选书籍。这里有个“三步走”的原则,即:选定目标——挑出版社——参考评价。

选定目标。比如,你要确实想看《弟子规》,咱们把目标定好了,参照第二步骤挑选正规出版社的书籍,顺带看看书籍的销售评论就好了。中华书局有本《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 百家姓》的合集,感兴趣可以看看。如果想看《论语》,又太难懂怎么办?那就要家长事先做功课,谁的译本最权威、哪个出版社的版本解释最客观、译注的这个人是谁,借助网络把这些问题摸透了再下手。挑出版社。好的出版社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本书的质量,因为权威的出版社会邀请权威的专家进行审编,古典文学首选中华书局。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等质量也都较好;还有岳麓书社、天津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西泠印社等也都不错;偶尔涉及古籍但以社科为主的商务印书馆、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九州出版社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参考评价。这个时代好就好在,信息能够共享,只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学会利用网络,都能买到好书。

最后,借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王志庚说过的话:“儿童文学经典包括国外文学经典的阅读需要‘三步走’。第一部是简本阅读,第二部是全本阅读,第三部是原本阅读,这种阶梯非常重要。”

最后说一句吧,接触传统文化没有错,病症是想用传统文化养神童。

上一篇: 美国留学电影学的优点有哪些可以结合历史技术等等(70-80字)?
下一篇: “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第七站:甘肃兰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