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高涨的过程中,革命党人内部的思想颇为复杂,在三民主义的主流思想之外,尚有两股重要的支流:一是趋向保守的国粹主义思潮,一是过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下面我们介绍的是前一种思潮
晚清国粹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阵营中的一个派别,国粹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一部分。1905年1—2月,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2月23日,正式发行机关刊物《国粹学报》,也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与《国粹学报》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国粹派的崛起与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
国学保存会是国粹派组织国学研究的重要团体,《国粹学报》则是国粹派宣传国粹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国粹学报》自1905年2月创刊,到1912年初停刊,连续刊行7年,共出82期。据统计,先后在《国粹学报》上撰稿者达100多人,其中能够确知为国学保存会会员的有23人,如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高天梅、马君武、柳亚子、黄质、黄侃、胡朴安等人,都是国粹派的重要人物。他们多为光复会、同盟会及南社成员,足见国学保存会属于革命团体的性质。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虽然不是《国粹学报》的编辑人,甚至不是国学保存会会员,但他是《国粹学报》的重要撰稿人,在该刊上发表重要著述多种,并与邓实、黄节、刘师培、马叙伦等人的关系多在师友之间,因而被国学保存会遥戴为精神领袖。章太炎在日本东京主编《民报》时,即在《民报》上大量发表国学研究论文,大力宣传国粹主义思想,同时他还开设国学讲习会,成立国学振起社。章太炎此举正与上海的《国粹学报》和国学保存会遥相呼应,使国粹主义思潮在海内外风云激荡。事实上,章太炎就是晚清国粹派真正的核心领袖。
国粹派除刊行《国粹学报》以外,还编辑出版了《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国学教科书》《神州国光集》等系列国粹研究著作,设立神州国光社,开办国学讲习会,并拟开设国粹学堂。当然,国粹派也并不是一群完全钻在故纸堆中的老古董,他们还同时编辑发行致力于介绍西学新知的《政艺通报》。该刊由邓实、黄节于1902年12月在上海创办,主要介绍西方的政治学说与科技思想,同时也刊载一些宣扬国粹主义的文章。《国粹学报》与《政艺通报》并存,表明国粹派的国粹与欧化并行的理想。除《国粹学报》与《政艺通报》外,当时宣传国粹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还有东京的《学林》和广州的《保国粹旬报》。另外,在章太炎主编的《民报》的影响下,一些重要的革命派刊物如《复报》《醒狮》《洞庭波》《汉帜》《河南》《云南》《晋乘》《粤西》《汉声》《神州日报》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宣传国粹主义思想的行列中来。这便使国粹主义思潮在辛亥时期成为革命派阵营中一种颇具影响的思潮。
何谓国粹?“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在国粹派看来,国粹即国学,是指关系国家兴亡的传统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谓国粹主义思潮,就是力图振兴传统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期挽救国家危亡的社会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
晚清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民族文化危机的刺激。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中国时刻处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国粹派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刘师培在《中国民族志·白种之侵入》中历数俄、英、法、德、日、葡、意各国列强对华种种侵略事实以后,痛切地指出:“瓜分惨祸悬于眉睫……今后之中国又将为欧种之奴隶矣。”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民族危机,刘师培意识到这是与历史上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国家政权存亡的政治危机,而且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兴衰的文化危机。他说:“廿纪以前之中国,为汉族与蛮族竞争时代;廿纪以后之中国,为亚种与欧种竞争时代……中国当蛮族入主之时,夷族劣而汉族优,故有亡国而无亡种;当西人东渐之后,亚种劣而欧种优,故忧亡国,更忧亡种。”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不仅要从政治上灭亡中国,而且要从文化上灭亡中国,所谓“其亡人国也,必先灭其语言,灭其文学,以次灭其种性,务使其种如堕九渊,永永沉沦”。国粹派认为,学术文化是立国之本,学术文化的灭亡便意味着亡国灭种,要救国必须从学术文化这个根本上救起,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与近代日本兴起的历史经验。“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学也者,政教礼俗之所出也。学亡则一国之政教礼俗均亡;政教礼俗均亡,则邦国不能独峙……是则学亡之国,其国必亡,欲谋保国,必先保学。昔西欧肇迹,兆于古学复兴之年;日本振兴,基于国粹保存之论。前辙非遥,彰彰可睹。”国粹派相信,只要学术文化还存在,国家就有振兴的希望。“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章太炎之所以在流亡东京时期孜孜不倦地讲授国学,就是因为他坚信,“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国粹派诸子正是“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而创刊了《国粹学报》。存学以保国,从学术文化上挽救民族危机,这是晚清国粹派与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是对“醉心欧化”思潮的反动。20世纪初年,在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有些人开始丧失基本的民族自信心,认为“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对于这股“醉心欧化”思潮的出现,国粹派颇不以为然。他们痛斥这些对自己的国家和学术文化失去信心而倾心于他人国家和学术文化的所谓“醉心欧化”者为“国奴”和“学奴”。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就是要弘扬国粹,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扬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正如章太炎所说,“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对此,章太炎解释:“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暴自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显然,章太炎提倡国粹,就是要用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国人“爱国爱种的心”,同时对那种所谓的欧化主义补偏救弊。
三是适应排满革命宣传的需要。国粹派诸子多为江浙一带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满革命志士。江浙士人的反清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惨痛故事时刻在警醒人民,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反清思想影响尤为深远。那些生长于斯的国粹派人士,从小耳濡目染“华夷之别”的种族思想观念,很自然地萌生反满的民族主义思想。国粹派核心领袖章太炎有“排满巨子”之称,自不在话下。另一国粹派主将刘师培也是“少读东华录,夙具民族思想”。为了表明其激烈的反满革命志向,他曾改名为“光汉”,自称“激烈派第一人”。其所著《攘书》《中国民族志》等书,是阐发民族思想的力作,对清末反清革命宣传影响颇巨。不仅江浙籍国粹派人士如此,其他如邓实、黄节等人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黄节所著《黄史》一书,也是清末反满革命宣传的重要著作。邓实、黄节诸人创办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以种族革命之大义昌告国人。而文章尔雅,援说瑰博,一时承学之士,闻风瞿然。既洞晓于古今地域氏姓文物典章之源流,与黄炎裔胄所以陵夷之繇,益知革命为不容缓。”国粹派力图从中国民族史志中发掘出反满革命的思想资源,虽然难免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无可否认的是,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反满革命思潮的高涨,从而促进了反满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
晚清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倡导古学复兴。国粹派虽属革命派营垒,但他们多是经史学家,因而很自然地习惯于从学术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古学复兴”便是国粹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命题。国粹派提倡古学复兴的思想背景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以西学东渐为中国古学复兴的历史契机。他们认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耶。”他们视古学为国粹,认为中国的古学复兴不仅要复兴孔子之学,而且要复兴诸子之学,总之是要复兴先秦时期尚未受到“异学”、“君学”浸染之前纯正而健全的中国古学,即“国学”。“学术至大,岂出一途,古学虽微,实吾国粹。孔子之学,其为吾旧社会所信仰者,固当发挥而光大之;诸子之学,湮殁既千余年,其有新理实用者,亦当勤求而搜讨之。夫自国之人,无不爱其自国之学。孔子之学固国学,而诸子之学亦国学也。”国粹派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孔子之学与诸子之学,力图恢复先秦诸子的真面目,打破了孔子及儒学长期以来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独尊地位。此举无疑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性意义。显然,国粹派提倡的古学复兴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倒退,而是要借西学以发掘古学的新义。
“夫以诸子之学,而与西来之学,其相因缘而并兴者,是盖有故焉。一则诸子之书,其所含之义理,于西人心理、伦理、名学、社会、历史、政法、一切声光化电之学,无所不包,任举其一端,而皆有冥合之处,互观参考,而所得良多。故治西学者,无不兼治诸子之学。”将诸子之学与近代西学相比附,难免牵强附会,但却充分表明国粹派提倡古学复兴是要推动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转型,其立足点是创新,旨在抉发古学的近代意义,且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吾人今日对于祖国之责任,惟当研求古学,刷垢磨光,钩玄提要,以发见种种之新事理,而大增吾神州古代文学之声价……以保我祖宗旧有之声明文物,而复我三千年史氏之光荣者乎,则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另外,不能否认,国粹派提倡复兴古学以保存国粹,虽然有对抗“醉心欧化”的意图,但他们并不认为国粹从根本上有碍于欧化,国粹不仅可以与欧化并行不悖,而且还有助于欧化的进行。“国粹者,精神之学也;欧化者,形质之学也。欧化亦有精神之学,此就其大端言耳。无形质则精神何以存,无精神则形质何以立……一言以蔽之,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实为爱国者须臾不可离也。”可见,国粹派提倡古学复兴,对于培养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激发国人的爱国心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是宣扬排满革命。如上所述,国粹主义思潮是适应清末排满革命宣传的需要而出现的,宣扬排满革命自然是其一个重要的内容。国粹派大多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其用于宣扬排满革命思想资源的,主要是《春秋》“夷夏大防”之义和历代汉族反抗异族统治的史迹。刘师培在研读《左氏春秋》时特别强调了“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公》《谷》二传之旨,皆辨别内外,区析华戎。吾思丘明亲炙宣尼,备闻孔门之绪论,故《左传》一书,亦首华夷之界。”正是基于“夷夏大防”的观念,国粹派把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全都称为“亡国”。黄节在为《国粹学报》发刊所作的《叙》中说:“悲夫痛哉!风景依然,举目有江河之异,吾中国之亡也,殆久矣乎!栖栖千年间,五胡之乱,十六州之割,两河三镇之亡,国于吾中国者,外族专制之国,而非吾民族之国也。”显然,他们希图以此来激励人们的反清排满情绪。为了达到宣扬排满革命的目的,国粹派还特别注意利用明末清初一些著名的反满思想家的思想资料。国粹派的反满革命论具有鲜明的汉族复仇情绪,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意作了辩驳。章太炎认为,排满是反对满清政府及其官吏和军队,而不是杀死一切满人。因此,排满不仅是针对满族官吏,而汉族官吏也同样在所排之列。“满人之与政府相系者,为汉族所当排;若汉族为彼政府用,身为汉奸,则排之亦与满人等。”国粹派还把排满革命与反帝相联系。刘师培把西方列强的入侵归咎于满族对中国的统治,认为“西人之侵入,皆满族有以启之也”。满族入主中国,“既据汉族之土疆,竭其三百年之民力;复作列强之虎伥,以市一姓之私恩”。因而以排满为反帝之前提条件,“不能脱满清之羁绊,即无以免欧族之侵陵”。在此,刘师培虽然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认识有偏差,但是把排满与反帝相联系,便将排满提高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高度,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三是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国粹派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但他们并不以民族主义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手段。所谓近代民族国家,就是建立在近代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章太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认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华民族是“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形成的近代民族共同体,建立在这个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近代民族国家就是“中华民国”。国粹派认为,在中华民国的旗帜之下,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蒙、回、藏各族可与汉族平等相处,即使满族也不例外。“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国粹派的这一思想是与以同盟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相一致的。章太炎在《讨满洲檄》中号召全国“四万万人契骨为誓,曰:自盟以后,当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渝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可见,国粹派以提倡古学复兴为标帜,以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为手段,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中华民国为目的,其根本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派并无二致。
晚清国粹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翼,这些人既是革命家,又是学问家,其革命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学问运用于革命。他们不仅主张保存国粹,复兴中国民族文化,而且提倡借经史助益革命,所谓“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就是借助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培养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当时,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民主革命宣传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根柢于国学,以经义、史事、诸子、文辞之菁华,为其枝干;其一,根柢于西学,以反率、政治、经济之义蕴,为其条理。二者相倚而亦相抉。无前者,则国亡之痛,种沦之戚,习焉已忘,无由动其光复神州之念;无后者,则承学之士,犹以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无由得闻主权在民之理。且无前者,则大义虽著,而感情不笃,无以责其犯难而逃死;无后者,则含孕虽富,而论理未精,无以辨析疑义,力行不惑。故革命文学必兼斯二者,乃能蔚然有以树立。”显然,“根柢于国学”的国粹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激发国人的爱国革命激情以推动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