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某一高校,又是扩建教学楼,又是扩建图书馆,又是要建什么分院等等。
我不禁想起来,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就职演讲:……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校长
我们今天的大学越建越漂亮了,越建越豪华了,越建越完美了。但是,我们的学术大师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是不是领导世界学术潮流了?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什么985!什么211!无非是几个数字而已。
我多么希望清华的四大国学大师,能够穿越到今天的大学,来给那些每天埋头写论文,搞课题,为升个职称,捞点资本的教授们上上课。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今天高校的教授们有几人能超越他们?这四位大师只有赵元任教授有留洋的文凭。其他的都没有文凭。但他们都学贯中西。
梁启超大师
梁启超先生
一提到梁启超,人们就会想起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二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流亡国外。梁启超先生在流亡国外的时候,遍观了西方各国的特点,他先搞了诗界革命,不得其法。于是,他便把救亡图存的方向,转向了教育救国。他写了很多有关教育救国的文章。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是他所写的《少年中国说》。
每当我听见,今天的学生们在国旗下的演讲,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时,心里不觉暗笑。觉得应该把《少年中国说》的原词改成:游戏玩的好则中国强;早恋搞得猛则中国强;考不好跳楼多则中国强。
梁启超先生受聘于清华大学,梁先生上课时,穿着肥肥的长袍,步履稳健,风度潇洒,光芒四射,走上讲台,打开讲义,先冲着学生们笑一笑,说到:“敝人没什么学问。然后仰起头又说到:可是也有一点喽。”梁先生那种自负幽默的神态,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梁启超先生的课,教室里学生总是坐的满当当的,甚至门口,窗户外都站着学生,想听一听梁先生的课。梁先生一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难怪学生都喜欢听梁启超先生的课。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梁启超先生根据易经里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来的。
清华大学校训
梁启超先生的儿子,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他的儿媳妇便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林微因女士。
著名学者黄遵宪曾评价梁启超先生: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王国维大师
王国维先生
王国维先生学贯中西,他曾在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
王国维先生最著名的是他写的《人间词话》中的关于做学问的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今王国维大师关于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不知被多少人引用。
王国维先生上课很正统,讲起课来,有板有眼。他学贯中西,引用西方的典故,信手拈来。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难以超越。遗憾的是,这位中外驰名的学术大师,1927年夏天,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投水自尽。究竟什么原因,至今人们还在议论纷纷。
陈寅恪( que)大师
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什么文凭都没有的学术大师。他到外国求学时,在每个学校都是只上一两个月,就不去了,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我都学会了,没必要去了,去了也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一个学校的文凭都没有。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先生在香港,日军占领了香港。有一个日军大佐,看见一个眼神不好的瘦小的人,坐在椅子上,根本不理进来的日军。那个大佐刚要发作,突然,坐在椅子上的人,用一口流利的带有日本帝国大学的腔调的日语骂了起来,这个大佐也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以为碰到学长了。赶紧鞠了一个躬,就出去了。这个人,就是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上课时非常专业,一般人不容易听懂,但若能听懂,受益很深。好多教授都去蹭陈寅恪先生的课。
陈先生上课时,先走到讲台前,把要讲的内容,全写到黑板上,然后一个一个地讲解。
有一次,他在讲赵宋王朝时,突然冒出一句:天水一族。别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原来赵姓一族,来自甘肃天水一带。
有学生曾经问过陈寅恪先生,凭先生的学识为什么不研究近代史?
陈寅恪先生答到,我们家就是近代史。陈先生的祖父陈宝箴,曾担任湖南巡抚,因支持戊戌变法而被罢免。陈先生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先生的父亲不愿意当亡国奴,绝食而亡。
陈寅恪先生说,他不能研究近代史,他担心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客观性。
赵元任大师
赵元任教授
赵元任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生。他精通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尤其精通的是语音学。
他在清华的时候,被人称为语言天才。他在国外,能用各个地方的外语方言跟外国人聊天,总被外国人误认为是老乡。他在一个饭桌上曾经用八个地方的方言跟人交流,因而又被人叫做“四方老乡”。他曾经写过一篇的文章:
季姬击鸡记(绕口令)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赵元任教授还淡泊名利,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教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赵教授回电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正是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正是这些大师们,才使得当时的清华大学在世界名校中有一席之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