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案
课程性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通识教育模块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三字经》教学重点:
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
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概述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二、作者和版本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
三、学习意义和历史影响
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经典为主要教材,教导儿童熟读,进而达到背诵.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学习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其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成长.能扶持他克服人生逆境难题,养成阅读古文能力.此种终生受益的教育,在童蒙学习经典阶段中种下根苗.十年易过,终身难得,且莫等闲错过了.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四、主要内容
三字经》内容不多,全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字,主要是由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如果一个小朋友能够很好的掌握这六个部分内容,就可以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正所谓:六晓者,灵童也。所以,《三字经》其实就是小朋友变成为“六晓灵童”的故事。
这“六晓”具体为:
一晓教育;
二晓道德;
三晓常识;
四晓典籍;
五晓历史;
六晓勤奋。
五、作品赏析
1、字、词、句释义和相关故事、典故的讲解
2、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富有逻辑性,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学会做人,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即“首孝悌,次见闻”。儿童的教育要先从小学开始,即先启蒙,然后读经书和子书典籍。经部和子部书读完后,再进行史书的学习,就是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特别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启蒙教育本,同时又是读经明理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仔细体会。《三字经》善于用典,有很强的知识性,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六、诵读和背诵
范读、齐读、对读、默念、小组读,多维度诵读,背诵重要章节并进行过关检测。
《弟子规》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2、注重爱心教育,爱国家,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团结友爱,关心帮助。
3、提高学生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关礼仪。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弟子规》教学难点:
1、 理解浅显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2、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一、作品介绍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分述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谨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在内容的安排上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统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写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畅达,质朴无华,影响久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作者和创作背景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简单平淡,性格温和达观,因而缺少传奇的经历。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路,一生为秀才,致力于讲学和著述。精心研究《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对他的才学佩服之至,因而人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从事的是教书。根据传统和社会对童蒙的相关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经历,写成了《训蒙文》。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治久安的目的,大力追求和倡导传统思想文化。特别表现为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的核心内容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天下名士,弘扬儒学大家。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三、作品鉴赏
1、字、词、句释义和相关故事、典故的讲解
2、《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领,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常识、服饰起居、行为礼仪、道德品性、为人处世等,详于道德和礼仪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即是说,要通晓圣贤的经典.做圣贤的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可以说是入门读本。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培养忠厚家风的必备作品。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蒙童生活规范和礼仪准则,形式为三字一句的韵语,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孝悌和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作品诵读
范读、齐读、对读、小组读,默念、多维度诵读,背诵重要章节并进行过关检测。
《百家姓》教学重点:
1、姓氏的起源与分类
2、了解和姓氏有关的小故事和典故。
3.、自己动手搜集与整理本课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百家姓》教学难点
1、探究中华诸多姓氏中所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2,生僻姓氏的读写。
一、概述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根据文献记载,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和规律,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文字的学习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童蒙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二、作者和作品背景
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说:“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也就是说,作者是钱氏吴越国的“小民”,即没有什么地位和名气的读书人。王明清给出的理由是,首句是赵钱孙李,是因为钱是作者的本姓,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排在后面。 据史书记载,吴越国由钱鏐创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相对稳定的一个割据政权。钱鏐一再告诫子孙,如遇王者,不要兴兵,应纳土归顺。后来的吴越王钱俶,曾经为赵宋平定江南效力,宋太宗时更献国归宋,受封王爵。江浙的民众因此躲过战乱、休养生息恩怀念所以一直感念吴越钱王。 “孙”则是钱俶正室王妃的姓。可见,作者是吴越国民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而“李”则是与吴越国毗邻的南唐国皇室之姓,吟出《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就是南唐后主。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早期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在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于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的产物。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代和殷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相当的多。
三、版本考究和姓氏文献
目前已知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到了明朝,《百家姓》有了完整的收录,并广为流传。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这个版本图文并茂,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还附有人物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四言诗词。
四、作品解读
1、姓氏释义
举例说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等姓氏知识。
2、容易读错的姓氏
汉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作为姓容易读错。
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音为hè(贺),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本义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
曾,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
缪,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3、《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深广,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意识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或缺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籍。《百家姓》与姓氏家谱、地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五、姓氏由来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六、作品诵读
范读、齐读、对读、默读、小组读,多维度诵读。
《千字文》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的启蒙诗文作品。
2、丰厚学生的文学储备,加深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3、通过诵读《千字文》,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爱国爱家。
《千字文》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疏通训诂文意,熟读默念成诵。
一、《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所编纂,为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以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不是“文”)。梁武帝(502—549年)让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择1000个不加重复的文字,命令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一句,对仗工整,条理明晰,词采华茂。内容丰富,涵盖了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和祭祀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千字文》语句浅显易懂,便于识记,世界各国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等,是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相关典故:兴嗣白发、智永和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