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课程设置方案
一、夯实基础——课内必修:3课时
1.主要内容:
完成必修课本的学习,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2.实施要点:
①养成学生学会积累的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②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能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③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⑤引导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二、课内延伸—— 感悟经典
1.主要内容: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以主题的形式,带动古诗文经典篇目的阅读,做到联系课内与课外,沟通现实和历史,润泽学生心灵,激励学生精神。主题分为:劝学篇,感恩篇。
2.实施要点:
①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雅言诵读中传承中华文明。
④注重读写结合,记录学生心灵的成长轨迹。
三、深化拓展——校本特色课程学习:
1.主要内容:
①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版块的学习。
②传统文化名句解读。
通过这些板块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实施要点:
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②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③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④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时间安排:
第二篇:小学部国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小学部国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传承中华五千年之美德,健全健康人格,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小学部特开设国学课程。
一、国学课程内容:一年级:《养正歌》《正气歌》
二至四年级:《弟子规》 五六年级:古诗词
二、授课教师:全体语文教师
三、各年级教学目标
(一)、一年级《养正歌》《正气歌》教学目标:
1、对两歌能正确诵读,不读错字、不漏字。
2、到12月份能够全篇背诵。
3、对两歌意思有粗略理解。
4、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初步形成诵读习惯。
5、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两歌的行为要求,规范言行举止。
(二)、二至四年级《弟子规》教学目标:
1、能够全篇背诵。
2、对全篇意思有粗略的理解,并能讲几个有关弟子规的故事。
3、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4、学习运用《弟子规》所诠释的方法引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五六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
1、每周学习2首古诗词,要求做到流利背诵并正确默写。
2、初步了解诗词大意、作者及生平。
3、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活动设置:
国学课程重在给予学生古文化和精神的熏陶、渗透,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小学部将根据学校实际,配合集团“师生言行标准”活动的实施而开展活动。如:《弟子规》故事比赛、诵读比赛、发放家长调查表、评选国学学习标兵等。
第三篇: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升旗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5、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6、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山西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传统文化》《国防教育》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五年级全部开设。
3、因学校现状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传统教育方针,在三、六年级开设素描、手工、跆拳道、毛笔字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心智得到良好的开发。
四、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周一、三,数学每周二、四,也可适当调整。其他学科周五开展学习教研、听评课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五、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使用性。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第四篇:校本课程设置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设置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是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学校和教师肩负着课程开发的责任。
一、校本课程设置思路
未来三年,学校发展规划是以“文化为魂课程为径办理想的教育”。实施“课程兴校”,是未来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基于“学理悟道”的学道文化,结合衔接教育特色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学道分校系列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并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三、校本课程设置的实施策略
(一)设置原则
1、“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二)课程分类
在保障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学校构建的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合学校衔接教育特色发展开设的必修特色课程,一类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选修课、活动课。
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小初衔接教育中,为降低小初过渡期的坡度,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综合小学与初中的知识和思维的自然衔接,探索研发的几门特色课程,如《文学阅读》、《数学思维拓展》、《科技创作》、《思维训练》、《典范英语》、《外教口语》、《国学》等,主要在我校六年级衔接段实施,正式进入学科课程计划中。
特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师周工作量的计算,教学常规纳入教导处考核,学生成绩计入期末成绩库中。教师要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另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专项奖励的评选。
2、选修课、活动课近年来,学校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城区精品优质初中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小初衔接和具有学道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发展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突破口。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确立了通过“课程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渠道,研发和拓展具有校本特色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增加了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活动课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人文科学素养类、自然科学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生活技能类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多媒体室、各功能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三)课程项目 特色课程 六年级
(节次/周)
文学阅读
数学思维拓展
英语
国学
思维训练
科技创作
典范 英语
外教 口语
2 3 1 1 1 1
康蜀学校校本课程项目 类型
序号
备选课程名称
自设课程名称
自然科学素养类 11 1
趣味数学
看世界(英语教师负责,外聘教师)
文学社(语文教师负责,外聘教师)
物理小实验
化学小实验
科技创作(外聘教师)
电视节目采编
电子小报
科技活动小组
生物探奇
生活地理
人文科学素养类 10 1
家长讲坛(本校教师负责组织)
国学经典
影视文学赏析
演讲
主持人(外聘教师)
探索历史
汉字与书法
学刻中国印
茶道文化
社交礼仪
艺术体育类 7 1
舞蹈队(外聘教师)
合唱团
剪纸(手工)
绘画
田径
健美操
篮球
生活技能类 6 1
厨艺与美食
植物栽培
插花艺术
十字绣
棒针
摄影摄像
教师可根据上表列出的项目和自己的擅长选择开始的课程,也可以补充新项目,以充实学校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程设置要求 时间安排
学校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活动课主要针对我校六、七年级学生进行开设,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3、4节课。课程时间以5周10节课为一个周期,教师可以根据开设课程的具体情况申报课程完成所需周期,课程周期可分为短课类、中课类和长课类:
短课类:每期分为上、下半期,每个周期为5周×2节∕周=10节,学生上下半期可重新换课选修。
中课类:以一学期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为10周×2节∕周=20节,学生在新学期初进行课程选修。
长课类:以一或二学年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为20周×2节∕周=40节或40周×2节∕周=80节学生在新学年初进行课程选修。课程立项、申报、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教师可合作也可独立承担一个项目。每位教师在2学年的周期内都必需开设至少一门校本课程,鼓励职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项目可以参考附件一中的课程征集项目和选择表,也可以自选项目,并在开学第一周内完成《学道分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附件二),同时注明课程周期和限定人数,并及时提交教导处,以便学校统一规划安排。
学生在第二周进行课程选择,在班级、年级组的协调下,确定选课名单,并将选课名单提交教导处备案。
第三周开始,正式行课。
行课时间每学期的第一个周期:3-7周,第8周进行成绩评价和成果展示 每学期的第二个周期:12-16周,第17周进行成绩评价和成果展示。
(五)课程管理 教学管理
1、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完成课程计划,制定课程目标和课时计划。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抽查和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方案、有资料,有学生考勤记录。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学校定期进行校本课程研讨,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整理好每门课程的相关资料备查。
7、教师在课程周期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可采取“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给予学生总结性评价,并及时提交班级、年级汇总成绩,最后交教导处。学生管理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公布当期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六、七年级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在学校当轮开设的校本课程中任意选修1门。短课类可以在学期上半期后,重新选择不同的短课类课程,也可选择其他中长课及长课类课程插班进修,前提是该课程人数没满额。中长课及长课类课程在学期或学年初选择,一般原则上需要修满学分,中途最好不要更换课程。校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学分累计制,课程学分按照10节课时折算为2个学分,根据周期长短进行累计,每位学生每学年需修满8个学分方为校本课程“合格”。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学校将发放相关结业证,未达到规定学分者其毕业综合评定降一等级。教材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的教学案。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类组合的方式,依靠本校教师动手和外聘专家指导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部分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写系列校本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内容: ①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②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③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④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等级)。
⑤校本课程实施。教导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⑥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将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评价与奖励。
(一)评价内容:
1、对课程纲要的评价。评价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课程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和价值性。课程的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2、课程实施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同时结合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资料、方案等。(附件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校本课程评价表)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选修课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学年末,定期举行“选修课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二)奖励办法:
1、凡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开设的校本课程,教师个人除享受课时津贴外,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选课率、学习效果等,学年末学校将对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同时也列入教研组的期末考评中。
2、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参加学年末的评优活动,根据不同获奖等级学校给予不同金额的专项奖励,同时也列入教研组的期末考评中。康蜀学校 校 本 课 程 设 置 方 案
第五篇:社会调查课程设置方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社会调查》课程设置方案
1.课程名称:社会调查
2.课程设置目的(1)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与工作能力;
(3)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强化对国情的认识。
3.学分:2学分
4.课程要求
(1)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原则及方法;
(2)确定调查主题、设计调查方案、准备调查工具、实地调查、整理和分析资料,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3)每人提交不少于3500字的调查报告,作为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
(4)调查报告的选题不一定与教育有关,可以涉及国情的方方面面;
(5)调查报告在写作时要参考一定量的文献,并且按照标准格式将参考文献标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