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doc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doc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doc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吴晓光(2004级学员)内容摘要: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复兴国学的教学现象:在大学里纷纷成立了国学院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吴晓光(2004级学员)内容摘要: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复兴国学的教学现象:在大学里纷纷成立了国学院,社会上各地私塾兴起,课余读经书的热潮高涨,语文教育中国学热的兴起也成为一种时潮。本文阐述了语文教育中国学热兴起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国学教育的思考。关键词:国学兴起;国学;语文国学教学一、国学兴起的背景如果我们把2004年所出现的教育文化现象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那么2005年便可以称为“国学复兴”年。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思想文化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和命运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整个2005年,国学、祭孔、儒教等与儒学或儒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事件接踵继起,甚至让人有些应接不暇的印象,显示出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在呈现出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这股国学思潮复兴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今时代气息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语文教育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但是,语文教育在经历了各种改革尝试以后,却遭到了残酷地口诛笔伐,语文教育不幸地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语文教育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而万般无奈地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语文的教育改革期待着有一个突破,于是,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路进行回顾、再认识。我们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西方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五四”运动中,随着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国学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所谓的传统教育中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化大众化的产物,也是近代知识分子探求国学变革,走西学之路的结果。但是,语文教育一开始就全盘西化。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是在大浩劫过后开始的,封闭了许久的人们对于外国的东西自然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态度,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而现在,我们国家的国力大大地增强了,这就势必引起对本国文化的觉醒,国学中的大中华价值观的重新确立,是为了突破西方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而作为国学中体现大中华价值观的文化,我们更关注国学思想对亚洲人文价值特别是东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国学的兴起是时代的要求,国学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人性、人本、人道的深刻内涵,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而且影响了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

国学人文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为世界文化所共有,应该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今天重审国学、重振国学,已成为中国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对于发展人文学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出现了一股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热现象。在大学里,自2005年5月29日人大校长纪宝成向媒体宣布人大组建国内高校首个国学院以来,各个大学先后成立了各种名称的国学院,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孔子学院,各地都先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后出现了私塾,上海“孟母堂”,苏州“菊斋私塾”等等,这种“国学”教育即成为学术界及公共舆论关注、争论的焦点。最近几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举办的优秀诗文朗诵会,虽然这些活动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于语文教育重视古典诗文的诵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最近一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围绕着“与经典同行”主题相关的讲座或比赛,如台湾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注],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也举办了儿童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弟子规》等活动。都推动了这股国学热的兴起。二、如何评价国学热怎样看待这次“国学热”的兴起,笔者认为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笔者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的:(一)“反映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中的许多思想,既适合人类文明进步法则又指导人们思想行为。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为贵”[注]等,是教导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要富而思进、穷而奋发,要勤俭敬业、不骄不躁。所以,“国学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有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的发展之路会走得更加坚实。学习国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思想与文化养分。比如私塾中的国学教育,就要求学生日常生活里要做到“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注]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我们今天的行为习惯教育,难道就不能在这里寻找到传统文化精神的营养吗?(二)国学热的产生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要有一个继承性和独特性的问题。中国的语言文字是表意文字,以此形成的文章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因而不能只重视语言文字形式的训练,不能对文章进行“肢解”性的分析。

我们的现代文与古文实在是藕断丝连,比如脱口而出的成语,几乎全出自古文,而中国古文,并不是古英语那么回事。据说,今天绝大多数人无法读懂十一世纪的英文,但两千多年前的《论语》,许多句子,今天的孩子们一读就懂。古文与现代文,严格地说,从不曾被真正割断过。国学对现代文化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古文好的人,白话文一定好,但只学白话文的学生,文章要写得精炼,是一件很费力的事,语文怎么也好不到哪里去。打个比方,毛笔字好的人,硬笔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但不会毛笔字的人,硬笔字绝对很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书面的汉语原来就是属于文言文的,汉字原本就特别适合毛笔字,这如同思辩哲学是讲德语的一样。语文学科的独立虽然只有百年时间,但是语文教育在我国却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语文教育研究的众多宝贵经验尚待挖掘,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却经常有意无意的轻视或者是忽视了它。事实上,现代语文教育的产生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必须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合理部分。针对这种现象,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对于传统经验,过去几十年没有研究过,只有全盘加以否定。”[2](P154)“近百年来,传统经验中那一部分符合汉语汉文实际,又符合比较科学的教学论的做法,似乎没有得到重视,得到发[3](P77)的确,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它受到我们本民族语言文字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特点的制约,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及心理特点的制约,我们必须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语文教育之路,不能单靠从国外引进。

大教育家王森然曾说“一国的言语文字,是国民思想感情所传达的媒介;一国的文学,是国家精神生活的结晶„„在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都还可以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只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4](P3)来看看我们这一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先是解放前的一味学美国,然后是解放后的一味学苏联,再到当前对西方教育思潮的“兼容并包”,唯独没有哪个时期真正深入地去研究我们 的传统语文教育,这的确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特别要 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重视对国学的教育。 而承载国学的工具是古代的文言文,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 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何谓古文(文言),王力先生认为,文言就是指“以先秦口 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学作品以及历 代的模仿之作。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历 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毫无疑问,古文这种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 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要了解我们古代灿烂的文化,就离不开对古文的学习, 对国学的研究。

学习国学是为了全面、准确审视和把握中国甚至世界传统文化,吸取精华, 去除糟粕,总结经验教训,塑造青年人深厚、开放的、现代的健全人格,推动中国现代化的 历史进程。我们学习国学不仅要读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要学习中国古代一切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倡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提倡中庸的辨证思想等,我们 必须继承。 学习研究国学载体的文言文还有其现实作用,承载国学的古汉语文言文的语言成分基本 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 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 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少许其时的口语, 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 始面貌。其实,重视古文,学习经典文献,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上的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决定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触摸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感 受传统文化,认识到在这些“经书”里蕴藏着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从而使学生们树立热 爱、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部份古代经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 基本的国学知识,为将来在大学独立学习古代文献打下基础。 但是,我们对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现象也要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现象,这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 题。否则,将使汉语语文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背离汉语现代化的目标,影响现 代汉语健康发展,削弱现代汉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工具性功能。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 可见,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教学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任 务主要是打好现代语言的基础,包括国家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听、说、读、写能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以及利用现代语言进行交际、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因为现代语言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使用 的语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 径也是语文实践。学生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用脱离现实生活的生疏、晦涩的文言实 现上述目的。

无庸置疑,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今天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把求知的触角完全吸附在古代 经书上,而不顾现代人的新发现新突破,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出道理的。 其次,我们在语文国学教育中必须遵循我国的语文政策----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 简化汉字。 已故的著名的古代汉语专家王力说:“学古代汉语,是为了读懂古书„„并不是为了学 写古文„„有个考研究生的同学给我写了一封文言的信,文言写得还不错,但是我回他的信 说:‘我反对你学文言文,如果你考卷中出现了文言文,我就不取你’”。可是,我们现在的 一些老师又在提倡用文言文写作,有的学者还亲自实践文言文写作,例如,在一些学者给别 人的著作写的序言中,如《中国儒学文化大观》的总序全文是文言。这种风气似乎要流行开 来,很值得关心汉语现代化的人注意。 2001 年江苏一个高考考生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写作文,被所有评卷教师一致评判 满分。 [5](P242) 这种情况就违背了国家语言法律关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定,不管 文章质量如何,形式上就不能这样提倡。它也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语言现代化潮流。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不同时间和空间文化的吸收问题。我们要传承古代文明,就要学 习国学,但还是要借助现代汉语这一工具来学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主要是用以 表达和记录现代中国文化,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听、说、读、写普通话的能力。有了很好

上一篇: 国学热 论文.doc
下一篇: 国学经典诵读主持词开场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