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的内容众多,有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近年来,“国学”一词无论在媒体还是网络上出现的概率颇多,中国国内外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国学热已经盛行起来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知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这都是国学复兴的蔓延。通过“国学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的提升。国学:传统文化与外延虽然国学特别“热”,但是大部分人对国学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有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比如有人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其实对国学的理解,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的问题。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或做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抽象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广的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包含儒学。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到今天,这些都是现代人对于文化的反思与探索。
就今天而言,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甚至于世界的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国学热是什么?国学“热”又是什么呢?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热”反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力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最近中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国学热”。这股“热”绝对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掀起收视高潮,报刊上的“国学”文章相继连载,书架上的“国学”论者比比皆是,社会上的“国学”讲座此起彼伏。更不用说大学了: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列入课表,各种各样的“国学班”广招学生;甚至于在世界各地开辟孔子学院,以培养未来“国学”大师的“大师班”和促进文化交流为目标。
“国学”也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倒背如流备感骄傲。“国学热”的推动力。国学在中外都掀起了热潮,这股“国学热”离不开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次是海外和港台新儒家代表的积极推动;再来就是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这股国学热的出现与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再加上近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体会到西方的金融体系是不安全的,人们也因此对于西方的文化失去了一定的信心。知名学者与管理学家乾泉教授表示:“西方工业进步处于一个瓶颈时期,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人们的消费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致使整个金融关系、市场平衡原则和商业体系都处于崩溃边缘。在这样的扭转时期,向来强调国家与个人关系的中国文化脱颖而出了。”国学,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于经济上的认可最初体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欧美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经专家研究,这个“经济奇迹”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来源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他的《论语加算盘》一书中,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算盘加《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开创了儒家式经营之风。国学热的推动力离不开老一辈华人对于新一辈华裔的文化传承。据说,我国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约有3500万,这些华人散居在世界的各个不同角落,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以及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国学热”在海外同样有所升温,澳洲的一些高等学府就相继成立了“孔子学院”,专门教授中文学与中国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位华裔教授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国学热”在海外的热度持续飙升,无论是老一代移民者还是新一代土生土长在海外的ABC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国学的极大兴趣。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于“国学热”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全球化在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同时,并没有使民族国家和地域文化的疆界消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加强的趋势。全球化带来的不一定是统一,而也可能是分裂和混乱。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者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域内的全球化,像经济全球化,并不自动意味着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全球化。”相反,民族身份,尤其是民族文化身份,成了抵制不合理全球化秩序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且又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华文化,此时自然成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增加民族自信心、主动参与全球化秩序建构的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等,造成了“国学热”的兴起。国学热对于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国学热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积极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开启了寻根的想法、对促进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以及文化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学热对于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进行探索:个人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对于对个人而言:国学经典不仅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实际上,许多成功的企业早就在用运国学理念进行管理,如海尔集团、日本的松下电器,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对《大学》都耳熟能详。在他们的经营管理中早就借鉴易经的象、数、理系统,提炼成企业的数、 象、理的质量管理体制。他们还把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做为凝聚员工 团队的座佑铭。现在,包括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在内的许多高等学府都把开 设国学经典讲授作为企业管理课程的热门内容。 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文、开智教育,也有着非 常明显的功效。当前全国不少地方在中小学教育中掀起了国学热,开办了各种 形式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全国 3200 多所学校、幼儿园中有 1300 多万青少年参加诵读经典活动,许多家长也从中受到心灵教育,也开始自 发地加入到学习经典,背诵国学经典的行列中。 对社会而言: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 境。
中国文化无疑对于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提供了重要的 参照意义。面对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 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等诸多难题,中国古老的文化中的理念,如和 谐世界的理论、仁爱与大同的理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相处的观点等等, 往往能使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 中国文化为维护当今世界文化生态平衡所作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 迫切需求。在联合国的大厅里就悬挂着孔子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巨幅标 语,说明中国古代的圣人之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和平的共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