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相当重视教育,有关各种学校的称呼,早在夏代就有了。《孟子》里记载"夏曰校" 。而其他古籍又说夏有"庠"和"序”。
而在其后的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反复出现 "教”、"学”、"师"等字,又有"笔"、 "册"等甲骨文字,还有"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戎"的卜辞记载。《孟子》中也记载到,"殷曰序"。《汉书.儒林传》又说, "殷曰庠"。序、庠就是商周时期学校的名称。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国学又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周朝文献中有大学和小学的记载,还有周天子带领群臣和学生在"学宫"里习射的记载。学宫的名称又叫"辟雍"、"射庐"或"大池"。西周时代除天子设有辟雍以外,各诸侯国也可设置大学,称为泮宫。周朝的地方性官学是乡学。《周礼》说:"乡有痒,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其后,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产生 ,逐渐打破了以官学为主体的先秦学校制度。
以下是先秦时期各种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齿轮油泵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