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堂--国学非常道1-文化寻思

国学堂--国学非常道1-文化寻思

国学堂--国学非常道1-文化寻思国学堂--国学非常道1-文化寻思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神”? 梁冬:“神”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开始。

佛教与国学有哪些关联? 梁冬:今天我们说佛教,佛家文化也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相由心生”究竟是什么意思? 梁冬:一切你看到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个信息化的集成。

信息究竟有哪些特性?梁冬:信息,它是可以借由投射、反射、传播,它可以无限量地扩展。

画外音:《国学堂》全新策划,历时两年探访国学文化大家,深度发掘中华文化精髓,国学文化传播者梁冬,首开国学盘点新篇章。带您走入国学领域的广阔天地。一起聆听国学非常道。

01

《国学堂》节目之始

《国学堂》(2009到2011年)已经做了差不多两年了,从电台版到电视版,梁某人希望做一个整体的总结和复习。时间差不多,请来一位朋友来帮做习题,就是明萱同学。 明萱同学是国际电台的一个著名主播,之前合作在做《冬吴相对论》的时候,中间的“十万个为什么姐姐”总是有很多的问题就是她来问的。《国学堂》也是她在做制作人、剪辑,那是电台版的时候,所以今天请明萱来帮助做一个复习。

听《国学堂》的时候,明萱同学印象中徐文兵老师主要是以拆字为主,他会讲很多自己以为认识的字,其实后面还有很深的含义。徐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神”字。梁冬同学现在开始一起来复习,记得当年《国学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的一档电台节目,后来历经轮回,来到这电视版《国学堂》。

当年在做电台节目的时候,一开始并不知道《国学堂》是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只是说有这么个机会,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来做访问。当时梁冬同学就请到了徐文兵,而徐文兵当时来做节目的时候,也不知道要具体讲什么,当时梁某人对中医也是一窍不通,那是在2008-09年的时候。

当年发现这位神人,纯粹是因为梁冬的一个朋友治病,徐老师帮他扎针,说徐老师扎得很好。梁冬同学就去请徐老师来讲,因为当时根本找不到人,第一个找到的人就是徐文兵老师。当时也不是想讲一下扎针,也不知道就想讲中医,本来想见了面之后商量一下,结果当时桌子上正好放着一本《黄帝内经》,那就说这本吧。当时梁冬同学觉得反正中医《黄帝内经》是必修课的。

徐老师就从《黄帝内经》开始讲吧,这样就顺着文章内容讲,梁冬同学也不用去做提纲了。反正内经提纲都在那里,结果徐老师一开始就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就用这二十四个字,把黄帝一生的故事讲完了,从其出生到最后登天整个都讲完。梁冬同学当时觉得这又能怎么样呢。

02

中国文化“神”之始

徐老师继续说其中这“神”字很有意思,“神”字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开始。为什么梁冬同学要把“神”字拎出来作为《国学堂》复习第一课的第一个字。因为整个中国文化是从“神”字展开的,徐老师说旁边是个“申”,说到心动还是风动,为什么世界会动呢?因为有地球在转。地球为什么转呢?因为地球要绕着太阳转。太阳为什么转呢?因为宇宙在转。那是什么东西让宇宙在转呢?这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问,现在天文学家也都在问,霍金也在问,爱因斯坦可能也在问这样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人不知道是什么令到世界开始启动的。就第一个力量,拍出来的手,后来都是惯性转起来的,但第一只手是谁做的呢?古代人于是给这引发整个宇宙动起来的第一只手起了个名字,就叫做“神”。

所以“神”只不过是一个指代,就是指某种引申万物的力量。梁冬同学也突然意识到:中国文化称之神州文化,很大特点就是其尊重人们的念头。“心念一闪,震动十方。”这话梁某人几乎每期节目都在讲,以前大家觉得这很好笑。后来梁冬自己讲着讲着也发现,其实大部分之所以能够做成一件事情或者不能做成一件事情,都是因为心里有了这样的念头,或没有那样的念头。

03

念头的力量

庄子有一篇文章叫《逍遥游》,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一个大葫芦,这葫芦非常大,大到没有什么用的感觉,因为一般葫芦拿来用来舀水装水。但那葫芦很大,大的可能比5个成年人还要大,一开始不知道这个大葫芦可以做什么用,故事里把它做成一个船,把大葫芦刨开来做成个船。

庄子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刨开来做个船呢?”但为什么那些人就没有想到要做个船,大葫芦还是在那里的,人们因为心里对葫芦界定为一个舀水用的工具,所以认为其不符合做舀水勺,这葫芦就相当于没有用,然而一个心里有船的人,就会在这大葫芦里看到船。

一个飘着很大半截的葫芦飘在水上,它是怎么成为船的呢?并不是因为这葫芦,其实葫芦是个机缘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里有这个意识漏斗。创造了这词叫意识漏斗。就是说所有事情的发生,其实都不止是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有前面别的事情或是心情改变过,或别的事情发生过在自己心里留下了一些影响,才会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例如很多父母说因为孩子做某件事就打骂孩子,其实孩子可能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今天看到他这样子做,还觉得这孩子真不错真聪明,但第二天看到孩子这样子做,就说他这么捣乱、调皮。主要是跟自己的情绪念头有关系,和孩子没关系。

04

意识雷达

曾经看过一个佛经的故事说,释迦牟尼问:到底我为什么能听见声音?是因为有这个琴。那个琴就放在那为什么不响呢?是因为去弹它。那如果琴也有琴,也弹了,但为什么还是听不见?因为它没有音箱,没有下面的共鸣箱,或者没有块木板,所以也听不见。当有音箱,也有木板,为什么还是听不见呢?因为这人是聋子。假如这人也不是聋子,琴也弹了,也有音箱,他为什么还是听不见呢?因为他可能从来就没有听过琴,这可能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听见琴声。他就不知道这声音和这琴有什么联系。

有一回《国学堂》采访李子勋老师,他说:当欧洲人把大轮船开到了美洲海岸的时候,印第安人看不到船,突然发现有些人驾着小舢板就游到岸上来了,这些人就说为什么你看不见大船呢?于是这些欧洲人就带着印第安人到了那大船上,告诉这是钉子,这是帆,过段时间他们慢慢建立印象之后,就意识到这东西就是船,有了船这个念头概念后,他们才能看见船了。

实际上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自己看见的一切都和自己的意识漏斗有很大的关系,或称之为叫意识雷达。比如有一次家里小孩出生了,现在有一岁多,那个时候他才一两个月,有一天发现他在干一件事情,他拿着一只手在看,太深刻了,就是说这小孩子在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手是他自己的。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是后来慢慢地,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手,不断地去咬,不断地去观察,认识到了这就是手。甚至这东西变成了其大脑当中的一个印象,有了印象之后,才知道这手是他自己控制的,否则以前连控制自己的手都不会,更不要说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手。所以在一个婴儿眼中是没有手的,婴儿在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了,连颜色都没有的。

刚开始的时候和自己家孩子说,这是红色,这是绿色,但他完全看不清红色和绿色,以为他是色盲,把自己吓坏了,后来告诉说每个小孩都会这样的,这才知道。原因就是他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颜色观念的,是后天慢慢学习。

05

佛家文化的“唯识”

国学堂记:从中华文字开始找寻华夏文明的原始动力。“神”即是推动万物运转的第一动力,也是每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心身究竟是什么意思?佛家文化与国学有怎样的关联?什么是“物质化的思考”?从搜索引擎又能看出哪些国学智慧?

在《国学堂》第一期节目的第一个字,徐文兵老师复习了什么是“神”,为什么中国人说心神心神的。大家都说那是脑子的问题,其实很可能既不是脑子也不是心。那到底什么是心神?总而言之,第一层意思心神是自己的念头。这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比如看《西游记》里讲唐僧,他到了所谓西天,也就是古印度,取回的经是佛经。现在说佛家文化也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因为它已经是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现在讲的“世界”这个词本身就是佛经里的词汇,“刹那”刹那间就是永恒,“刹那”这词是佛经里的词汇。从西方古印度取回来的经,或者其所引回来的文化意识流,已经形成了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叫“唯识”,唯一的“唯”,识别的“识”。就是说不完全是唯心,但又从某种程度上讲的是"万法唯识"。就是任何东西都是来自于某个观念、某个意识或某个想法。就是一个意识会引发了一个事件,一个念头会出现另一个意识,这样一件事情才能够发生了。

06

搜索引擎就是相由心生

所以回到《国学堂》复习,刚讲到“神”的时候,徐老师就讲到“一切意识都是从一个想法来的,从一个心法来的,一个念头带来了一个世界。”梁冬同学说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每天都在用的搜索引擎,不管是百度还是谷歌,输入“国学堂”三个字,“歘”搜索结果七万八千条在0.01秒里面,在其右上角有很多条了,新浪的、搜狐的、腾讯的等,这些东西在搜索之前是没有的,是搜完之后出现的,在百度后台或谷歌后台把这些信息抓回来。然后把在新浪上的一条新闻,在搜狐上的一条新闻,在腾讯上的一条新闻,在博客中国上的一条新闻,按照一个次序,就是叫排版,按照一定次序排下来,之后就看见了这个页面,但要知道这页面不像其他的。去点击或不去点击,它都在那里。但是在百度搜索或不搜索,差别大了,如果不搜索,就是没有这页面的。搜一次它就会出现,一关闭这页面后就消失了,人间蒸发一样就没有了。

搜索就是自己让其出现的,也是自己让其消失的。搜索后看见的东西,首先是自己有个念头,想去搜《国学堂》;然后搜索出来的内容是个临时的组合,之前是从来没有的,等于这结果页面就是个定制化的内容。看见的一个结果页面,称之为“相”,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的意思,并不是长相由心里面长出来的,这只是其中一个意思。那个“相”是指世间万相。用今天的话翻译来说,就是一切看见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个信息化的集成,这话太深刻了。

07

Gmail就是信息的临时集成

再举个例子非常有意思,有个邮箱叫Gmail(谷歌邮箱),在Gmail(谷歌邮箱)之前,大家常说邮箱有多少M(兆)的空间要租。比如平常很少的,几百Kb(千字节)可以免费,多了之后要花钱的,突然Google说提供免费的1个G(千兆字节)空间的邮箱,空间很大了,而且免费。所以大家觉得很奇怪,而且谷歌是向全世界公布的免费邮箱,谷歌是哪儿来的这么大的空间呢?其实每个Google总部或Google公司里并没有一个地方放巨大的服务器,都是在沙漠里面放了很多服务器,然后Gmail的存储分了很多格,其实Gmail还是个搜索引擎。

实际上举个比喻,有点像蜘蛛爬虫叫spider(蜘蛛),它在全世界的服务器里去爬虫,去看一些信息。会发现有信息说还有些空间空着可以用,就记住这分散的空间。Gmail它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这空闲着的空间位置存下来了。假设用户开了个Gmail邮箱,后台就会把这邮箱的内容全部打散,分成很分散的信息,临时组装存放到各个空闲的空间里去。后台会把一个邮件完全打散。不是一个个的邮件,而是一个邮件也被打成若干个电子比特。就是全部打散存放到世界各地的空间里,每一次用户打开其邮箱的时候,Gmail后台就像用搜索引擎一样,再把用户所要内容瞬间合成,并且用邮件的格式呈现出来,第一条邮件是什么,第二条邮件是什么,让用户感觉自己的邮箱一直都在这儿。

看着感觉自己的邮箱像是在那儿,但是实际上没有的,看到的只是一个临时在虚空中抓回来的内容组合而成,然后当用户把邮箱退出,一退出邮箱的时候,又各回各位。一切东西都是一个非物质化信息的临时集成过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意识漏斗,或者叫意识雷达。

待续:甲辰.国学堂--国学非常道1.甲辰.[意识雷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08

意识雷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己内在的外化,比如夫妻两人晚上没有别的事儿干了,有人发给夫妻两一份一模一样的《新京报》,夫妻俩一起看。看了半个小时之后,突然有人问夫妻两位看到了什么内容?会发现夫妻俩看同样一份《新京报》看到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夫妻俩内心关注的内容本来就不一样。夫妻两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意识雷达不一样,雷达都有个夹角的。不同人的意识雷达就像不同的网兜一样,从散落在《新京报》中很多信息里面,抓到了各自能看到,各自关心的内容。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都看到了不一样的内容,也就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像大家一同在看《红楼梦》,道学家看见了什么,小偷看见了什么,科学家看到了什么,文学家看到了什么,医学家看到了什么,这就叫意识雷达。意识雷达就是自己内在的意识夹角,而这意识夹角就是自己的“神”。

回到《国学堂》的复习,徐文兵老师在《国学堂》的开宗明义里,讲到了“神”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就是从“神”字开始讲起的,觉得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这样的,讲一万个字儿,其实每个字儿都在讲跟一个字是一样的。就是说一件事情里,也反映了一万个字里面的所有东西。所以只有跳脱出了所谓物质化思考,站在一个镜子里面的影像仅仅是个信息,是非物质的内容。只有当跳出这非物质的时候,才能够理解一个和全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完全可以做到呼应的,而不是说把其拆出来就是不一样的。

09

数字化生存--物质到数字

国学堂记:搜索引擎的特性,体现了国学的信息化集成,从物质化的思考中,方能窥见意识夹角的尺度,那么,非物质化的时代又是怎样的?什么是数字化的生存?信息具有怎样的特性?中国文化的包容又体现在哪里?

继续一起来复习《国学堂》,过去的几年来《国学堂》在电台版和电视版本里面的不同梁冬访问里的心得,刚用差不多半个小时讲了一个“神”字。“神”这个字其实就引发了梁冬同学对整个自己以前意识的思考,就是以前的思考都是物质化的,后来进入了一个非物质化的时代。非物质化的时代用一本书叫做《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推出的一本书,他在书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这句话影响了梁冬自己很大的一个世界,他说:“一个苹果你分给别人一半,那你只剩下一半;如果是一个故事,你分给别人之后,就变成两个故事。”有了两个故事,这是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说物质只能够这样去分,而信息(非物质)是可以藉由投射、反射、传播,可以无限量地扩展的。后来原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发现就连基因,这个基因比细胞还小的单位组织里面,包含人生命的全部信息,他用的是信息这词来表达。

为什么有英特尔这家公司?英特尔公司就是让信息装在了硅片里,硅片就是在沙漠里的那些沙子。就是说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突然开始重新去反思前工业文明时期的表述方式。比如说“生而神灵”的“神”字,如果站在一个非物质化的角度,从信息学的角度去看“神”的时候,会发现它其实只不过就是一个信息的集成。

10

物质是当下的存在

现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化社会,比如一个杯子它是怎么成为一个杯子的?一定是基于之前有人有个想法,想做一个这样的东西,做一个装水的东西,然后这世界上还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但是泥土本来就有的,颜料本来就有的,做杯子的工具,烧制方法也有的,烧制的炉也有的,最后的杯子只不过是把它们集成到一起,把这些东西和合了,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和合,和合之后,就让一些东西好像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东西,创造了一个物质,但这个物质之前是别的物质,或说之前是没有杯子的,现在有了一个杯子了,而且告诉说这杯子不是木头做的,它就是这样一个杯子。

其实就是因为人的一个主观的念头,只不过把一些跟它无关的东西再临时地集合了,但长期来说杯子它会摔坏,会重新回归大自然,最后会被降解。如果时间够长的话,在整个宇宙的过程当中一亿年也是很短暂的,一天和一亿年,在整个宇宙过程当中是没有差别的。

如果自己眼睛只看到现在,那就会觉得现在很长很长,“这个东西”就是四个字,叫缘起性空。缘起就是各种的缘分合成了,但其本相是空的,就是说其曾经不存在一个杯子,未来也不存在杯子。只是现在存在而已,那也是个假象,因为现在其也不是一个杯子,仅仅只是暂时存在一下。

刚才之前那个杯子和马上未来的杯子又会不一样,因为刚才是喝了水,现在是杯子里没有水的。人也是一样,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原来都以为这是佛经里的东西,其实这种思想已经完成融入了中国文化里。

11

儒、释、道---因包容而和合

现在讲中国文化基本上就是儒、释、道三家汇编而成的,所以有时候去些名山大川,还常常会看见一个道观里也供着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是佛教里的故事,是来自于印度的观世音尊者,但是它也在道教的道观里。甚至还会发现供着三个:中间是释迦摩尼;这边是老子;这边是孔子。这个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时向三个人拜没有什么纠结,有很多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理所当然的。

比如梁冬自己先在普陀山,拜完菩萨;第二天再去三清宫再拜道教,过两天再去欧洲玩的时候,看见基督的时候,也去拜一拜,很可能还是这样拜的。但是这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也许是非常焦虑的事情:“我信了他,我怎么还能信别人呢?”

因为中国人不纠结,不会为此纠结,人的苦在哪里,就在于纠结,而所以中国文化的“神”就在于是一种相信缘起,相信和合,但是知道其本质都是空相的一种文化,所以叫缘起性空。就因为什么事都是空的,所以什么都是合理的,也无所谓。就是说中国文化常常讲:重新发现文化太美。讲的就是由“神”,由一个心量而带来的一种包容感。

12

“神”是信息化的集成

国学堂记:信息是一种无限量扩展的资源,而从信息学角度看,国学中的“神”则是一种信息化的集成,是中华文化的和合。那么孔子如何看待和合与包容?张载如何定义人生的终极意义?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恐惧?生命的智慧该如何获知?

刚才复习到了中国文化太美,在讲《国学堂》从“神”字开始讲起,讲到“神”是一个非物质化的东西,只有当变成非物质化东西的时候,才能够有足够的包容性。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君子不器”,器是指器皿的器,就是说一个人只是一个器皿(容器)的时候,那其装的东西是有限的,当不是一个器皿的时候,就叫君子不器。当不是一个器皿的时候,才能跟天地共鸣。

如果是一碗水的话,能装到的水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是一个收音机的话,那么可以收到的东西是个天大。那个小小的收音机里面传出来的是卡扎菲的事情,是奥巴马的事情,是现在的货币政策,可能又是哪个地方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事件,甚至是一个文化现象,又讲到宇宙、天气,宇宙万物都讲到了。

一个小小的收音机能给带来这么多知识,因为它不是装水的器皿,因为它装的是波段/频率,是信息。所以那个时候它就不是器。只有装物质的东西才是器;不是装物质的东西就不是器。所以说君子不器在中国文化讲的是:做君子的不应该把自己天天思考做物质化的东西,或仅仅只做物质的东西;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的心量放到一个更开阔的层面上。

宋朝有一个叫张载的人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让自己变成是一个能量的中转站,一个信息的中转站;要做的事情是要以整个宇宙为天地立心,就是说为整个宇宙吸收和释放能量,为生灵请命,【延伸阅读】所有生灵的信息集成,都可以反映到自己这里来;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说在之前的宇宙所有发生的事情、所有的知识它都可以汇聚到这里来【延伸阅读】。

13

人的念头为何那么多

明萱同学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念头会特别多?是因为人有意识漏斗,这个人可能受过这样的教育,受过那样的知识的传播,这些东西都会在心里留下了一种回声或说印记,这印记就形成了其意识漏斗的一部分,有些人的意识漏斗是一个很开阔的夹角,也就是其尺寸很大,是一个完整的漏斗,所有其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在大漏斗里;但有些人没有把这样的漏斗建起来,变成了很多小漏斗,变成了许多分散的小漏斗,而且每个漏斗之间的夹角还不是朝同一个方向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所以就会发现说有些人什么事都还没做,在内心里面自己已经把自己否定很多遍了:“我要去一个地方,我还是不能去,我妈说什么,我爹又说什么”等等,就好像是一团线完全缠到一起了。

就是因为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意识夹角,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这是跟其童年受的教育有关,包括其父母的影响,其父母本身可能也是非常碎片化的,也没有人告诉其这些东西之间彼此关系。

之前在讲说智和慧有什么区别?徐老师后来讲到智和慧的区别在于:智看的是事物的不同,慧看的是事物的相同。所谓专家就是很专业于某个领域,例如能知道说七星瓢虫和五星瓢虫的区别,这叫专家。但是若另外有人智者告诉说,一个瓢虫和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区别,都不过是一个生命的临时短暂的集成而已。

很多人要纠结,会看到很多念头,之所以要生很多的念头,是因为其世界被碎片化了,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世界,就是其意识雷达是分散的;也有些人意识雷达是完整的,但是其很窄;还有一些人意识雷达很宽,宽到一百八十度,再宽就二百七十度了,再宽就是三百六十度了,甚至宽到没有了。

1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有些地方看得见,而有些地方又看不见,就会心生无明,就会心生烦恼和恐惧,看见了就不会恐惧了。曾经有一个不丹的禅师说:有一个人走进了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地上摸到一条冷的蛇,很害怕,怕蛇咬他,他就在发抖,后来灯光亮了,发现地上只不过是根胶皮管子,于是他就把它扔了。其实那一直就是个冷冷的、软软的东西,也没有过来咬,但是为什么就会恐惧呢?就是因为自己的想象,自己把这一冷冷的、软软的、不动的、长条形的一个东西,和自己以前蛇的记忆连接到一起了,虽然没有看见一条蛇,但看到了心里面的那条蛇,于是自己就被心里的那条蛇吓坏了,所以可能有些人吓死在那里了。但是如果光线照进来,看见了是一条胶皮管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

人的心量也是一样的,有些地方是亮的,有些地方是暗的,就是说每个人的意识夹角是很有趣的。梁冬老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印证这点,在中欧读工商管理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参与了一个卫星发射的过程,当时他们搞了好多个雷达,把天空的一切都照着,然后根据运算轨迹,从五号机到六号机,只有五号机出来之后到六号机,六号机要捕捉到信号了,就说明雷达还在,结果这个卫星信号雷达发出去之后,他们当时那夹角计算错了,其中他们所在的那个雷达,就就没有捕捉到这个卫星,于是所有人都觉得说,完了这颗卫星消失了。在理论上说明它就在宇宙中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因为看不见了,找不到了,那就是没有了。如果这卫星真的永远没有找到的话,就永远在太空当中了,跟没有是没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来说,今天看到了一些东西就认为他有,有时候没有看到,就认为他没有。而且很多时候想象中可能有,于是就产生了恐惧。

如果有一个360度的意识雷达,那么就会看到任何事情,会发现它没有什么障碍,也不会被其那些触摸到一半想象到一半,把自己过往的回忆拿来吓自己,这样子就不会恐惧。因为没有存在那种无明,没有那种障碍了,所以你会发现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特别高兴的,因为它有缺点;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特别悲伤的,因为它也有优点。

于是自己就可以保持一种不会随便地起兴了,不会为一个事情随便高兴或不高兴。这并不是说自己努力控制自己不要生气,很多人老是这样控制的,当在控制的时候,越控制会越生气。就像自己天天跟老妈在对抗的时候,最终自己会变成老妈,是因为自己在对抗。如果根本是在智慧上自己已经了解,就是自己的意识夹角开阔了,开阔了后就变成了一种全然的境况,这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叫做“中”。那就是下一期一起来复习的内容。

上一篇: 国内学风最好的6所大学!最低513分就能上!没有清北?
下一篇: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