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指经学中魏晋时期的王肃学派。王肃是继东汉郑玄之后的经学家,曾遍注群经,与郑玄立异。企图夺取郑玄学派的地位。所注各经,在晋代时被立为博士,号称“王学”。东晋以后,逐渐衰亡。王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孙晁等。
玄学就是玄虚之学,强调“以无为本”,主张“无为”和“自然”。玄学家们将《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所以说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魏晋之际,朝廷权力斗争激烈,士族知识分子为了明哲保身,整日坐而论道,因此玄学具有“清谈”的特色。
显学通常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显学”之名始见于《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中写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称儒、墨二家为“显学”。显学不仅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更指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学问。
心学又称“陆王心学”,为理学的一派,由南宋陆九渊启其门径,明代王守仁首次提出。从王守仁始,“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发端于理学,它也讨论理气、道器、知行、义利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反对汉唐的注疏之学,但相对程朱的客观存在的“理”,陆王的“理”只在于“人心”,探讨的是人心的价值。陆九渊云:“心即理,圣人之学,心学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守仁云:“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学家们认为,心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新儒家也就是理学或宋学。肇始于宋初胡瑗、石介、孙复等,北宋中期由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加以发展,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他们以孔孟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为主要依据。抛弃繁琐的注疏之学,直接阐释经典中的义理,以抗衡隋唐以来以空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他们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因此新儒学并不是简单回到先秦儒家学说,而是有所提高。因为朱熹师承二程的学说,所以后代也把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哲学称为“程朱理学”。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苟子、董仲舒、扬雄、王充、王弼、孔冲远、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戴震、康有为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