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又名“汉学”或“中国学”,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别名也。“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等书籍里,都有“国学”这一概念。被称为宋初“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余为登封嵩阳、长沙岳麓、商丘应天),但在朱熹将其扩建之前,它并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至少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1902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通信里面,就开始使用“国学”的概念了。在1902至1904年,梁启超写《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里面最后一节,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他说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吐弃“国学”,很可能“国学”会走向灭亡。梁启超说不会的,“外学”越发达,“国学”反而增添活气,获得发展的生机。他在这里再次用了“国学”的概念,而且把“国学”和“外学”两个概念比较着使用。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在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门”出版了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
“国学”一词于英文可译为“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国学”一词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与历代史学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这是纵向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所涵。若横摄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旨,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群经之首的《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自此而来。文化就是将人性中的一切所涵,黑暗沉坠的东西给予扭转化除,光明积极的一面给予彰显贞定,如此流布传播于四方,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精神的基因,心灵的胎记,生命的家园,人生的归宿,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和身份认同的标识。一个民族与它的文化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形与影的关系,故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相互间须臾不可离也。
——摘自潘麟先生雄狮震吼!国人必读!——新国学宣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