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匿名讨论一下这一怪现象。
从学生时期到入职成为医生这10年里,的确亲眼目睹了楼主提到的“会议经济”,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我在这抛个砖,希望可以引一些玉。
第一,根据自身参加过的国外国内大大小小各种会议的经验,我目测国内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术会议”其实没有真正起到传播知识的平台作用,更多像一个大show场,要不就是“大咖”们(不知道这个词怎么来的)在show自己的“独门本领”,要不就是在配合厂家在做植入广告,然后下面一大堆吃瓜群众在配合做鼓掌、举牌、欢呼等动作。这个模式包装成“巡回演出”在全国各地(主要是一线二线城市或旅游城市)推广,我主观感觉是跟“明星”们的巡回演出类似,有人邀请,有人赞助,有人捧场。但是真正到学术知识层面,跟一线临床医生的互动甚少,甚至为零。讲者主要是“大咖”们,年轻医生的机会是不多的,原因在下面的第二点。
第二,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的话,由于其符合多方利益的,所以“会议经济”才会越来越普遍。首先是各大医院的主任/副主任医师(群众说的教授/副教授),现在流行称呼他们或他们称呼自己“大咖”,各家医院、各“大咖”其实都存在知名度的竞争(能力算其次先不谈,知名度上去再说),有了知名度才能为自己宣传,才有资源去宣传;那么每个周末会议场合的露脸,无疑就是最好的提高知名度的场所,所以他们嘴上说“厌倦这种周末飞人的生活”,其实内心是欢喜的,身体比语言诚实多了,不然怎么会每周五下午在各大机场都见到他们的身影呢?然后,就是厂家,他们也是欢喜的,通过主办或赞助活动,把一班有知名度的“大咖”聚在一起,软式植入商业推广无疑是最好的模式,通过“大咖”们的嘴说出来,总比自己说更有说服力。最后就是吃瓜群众,这些一般是当地各级医院的基层一线临床医生,或者是其他城市未达到“大咖”层面的中层医生,他们也是欢喜的,毕竟除了“听课”,管三餐和自助周末游还是令人愉悦的。既然符合多个层面的利益,这个现象存在即合理,虽然真如楼主说的“鬼知道这些会议可以起多大作用”。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各大医院都在办自己的“学术会议”,因为似乎有了自己的会议,医院层次才能上去,然后还出现另一个现象,就是你今日请我来做客,他朝我也会请你过来,礼尚往来;幽默的是,从会议的邀请名单可以大略猜到各家医院的“恩怨情仇”,以及这个大咖与那个大咖是否unfriend了,成为业界茶余饭后的娱乐新闻。还可以从这些会议上可以目睹到一些人“眼见他盖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现象。
第三,各种医学协会,这是本人最反感的团体,原因很简单,这些协会的成立,不但没有在医学知识更新推广和年轻医生培养上做任何贡献,反而借着各种名义圈钱,收会员费和召开“XXX年会”就是惯用伎俩。我亲眼目睹过这些协会主办协办的会议都是带着自己的会计过来收钱的,然后这些钱何去何从从来无人知晓。
最后,简单说说国外医学会议的模式,虽然我不全面了解国外的情况,但从参与过的会议结合自己目睹的情况,有必要跟知乎朋友们分享一下。首先,国外不可能每周都开会,最多就是一年举办一次,而且每年开会时间相对固定;一般由相应学术协会团体组织主办(例如结直肠疾病学术年会就由结直肠协会主办),组织费用来源于协会会员们交的会员费,用于场地租借、宣传和工作人员聘请等。学术协会普遍具有权威性,受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所以由他们统一组织举办的会议,同行们都认可和积极参加;而且除了少数获得“travel award”的与会者,其他大部分与会者都是自个儿掏腰包买机票、订酒店和付会议注册费的哦。就算这样,世界各地医生学者们还是愿意来,与国内的“宴请宾客”模式相比,的确对我冲击很大。回到会议内容方面,被选中的题目由研究者做口头报告或海报报告,同样是show自己的“独门本领”,但我亲眼目睹过有讲者由于无法辩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回答不了提问者的提问)而被下面听众轰下去的,更别说掌声了。但我也见过年轻的医生做了优秀的报告后,当场就有大医生大主任哄抢他/她到自己医院工作的场面。一切显得很自然和真实,你真的行,掌声鼓励自然跟随在后;你瞎说八道,自然就没有好脸色看。国外学术协会团体还很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涵盖各种奖学金的授予,而且没有国界,我一位师弟就是因为报告内容优秀,协会给了他奖学金还安排他到美国一所全球著名的医院做短期的访问交流。说到这里,我真的希望国内的学术协会团体认真反思一下,虽然我知道你们不会啦。
我虽然无奈但十分相信,这种“会议经济”现象还会继续,但不奢求从中学习到什么,因为会议中讲到的“知识”,其实UptoDate上面更详细和专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