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自古对国学的传承,似乎一直延续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本思想,那么,在如此冗长的岁月中,国学经典的传承是否能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呢?或者说只要是在生活、社交或者工作中能使用的,我们都可以学习,那么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范围有该怎样去定义?
接触最多的就属《三字经》、《论语》、《左传》、《诗经》等,其中总《三字经》核心思想基本概括为仁,义,诚,敬,孝,《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左传》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诗经》则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计311篇,其余国学著作如四书五经,儒家十三经,武经七书等随不曾仔细阅读,却也粗略认知一二,然,期间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所谓的国学经典,是否真的就能对我们自身的生活、社交及事业方面带来好的影响?
现今社会在其高度及高速的发展下,对于知识的获取途经变得越来越多,人民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影视作品、传播媒体等各种途径获取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其中涉及国家、人文、思想、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也是因为这样的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一种开放,也就是说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传统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并且在对学习中的内容有了不同的认知,也就产生了抵触、喜好等情绪,有了专门从事、研究某种知识领域的人,比如你喜欢唐诗,你便深入学习、研究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那怕你喜欢摄影,喜欢古琴,喜欢探险,其实也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况造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些人,在他们喜欢的领域,他们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能用简单的话语表述其专业领域复杂的信息并让聆听者也能很快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可是对于其他领域,或许这个人马上就变成一个白痴,脑袋空空,具体来说比如他熟悉所有的诗歌,了解每一个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遭遇甚至详细了解诗人的一生,更甚者可以把一种心情用100首诗歌进行表述,可是,你让他做顿饭,唱首歌,买台电视,或许饭是焦的,歌是跑调的,电视的好坏也是分辨不出来的。或许你觉得我过于偏执,或许此类人只是少数,那么,你想想你自己,是否对某些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屑一顾,是否对当下感兴趣的东西却有着极大的乐趣?你能随意说出2K2Cr2O7+ 36Fe3O4+ 62H2SO4----2K2SO4+ 18Fe2(SO4)3+ 2Cr2(SO4)3+ 31H2O 这个方程式代表什么?你能随便说出孔子三千弟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你能随意背诵千字文中一千个汉子组成的韵文?
那么国学经典在现今社会是如何传承下去呢?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些句子似乎很熟悉,那么请问后一句或者后三句是什么?义务教育中对于国学总是有所涉及,而后生活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中,总会有人习惯性说出或使用某些熟悉的句子,那么这些国学经典语句中的深层次含义你能否说的清道的明呢?
最近翻看了一些古代小说,有白话文的,也有文言文的,发现其实古人在文章中最喜欢引经据典,如不外乎孔子曰,孟子曰,周文王曾说,淮阴侯曾说等等,然则,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先贤说出这些话语,你就不会表达你的思想?阐述你的观点?那么就如孔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那么孔子之前是否有人说过这句话呢?这些无外乎是后期根据实际乃至见闻后总结而来,那么古人可以总结的,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总结呢?因为,古人总结的实在太多,我们后世只需引用即可,但是总感觉有那么一丝不对。
古语被修改或者被歪曲的现象依然变得多见起来,本意比喻战场同袍之情的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为何在现代多出现在婚礼现场或表达男女间爱情的永恒?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原指地位地下,现今为何用于比喻品德低下?行为偏僻性乖张中的乖原指偏执,不驯顺,现今为何表示听话,安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么你可曾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中国数千年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传承,不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其他的传承,都是很严肃的一个过程,最早的传承只注重先生教的是什么,就必须是什么,而随着人们接触的信息范围变广阔,也不再强行压制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传承在其延续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认知,而后新的认知出现后,总会有人体会到感同身受的体会,那么含义的改变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所以对与错的分界线也就渐渐的消磨了,也就开始区分古意为何,今意为何。这种形式的变化也让人们在接受传承的同时出现了喜好感,可以有选择的去吸取自己需要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也出现了需要与不需要的问题,其实国学经典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他只是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方式,在接收的过程中我们无意识就固定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确定了自己的性格。
所以思想上的开放或许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会让我们有选择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是那些所谓的糟粕或许并非真正的糟粕,那些所谓的精华或许也只是你认为的精华。传承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许也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去做文化传承,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