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看到网上自杀的学生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孩子怎么啦?心这么脆弱?动不动就跳楼?动不动就自杀?看得我心里发寒!还记得我班上不到七岁的宝贝颖颖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行为,心里真不是滋味!
今天在读经群里听赖老师讲课,思绪万千,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社会教育.....缺少的是学习,真的每天能在读经群里开心的学习,特别是今天的《易经》学习,在我看来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听赖老师一讲,加上八月份去了一趟北京旅游,.走到哪里,好像都有《易经》的影子,走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到我们中央电视台去摸财富(貔貅),讲师大谈《易经》什么,我不懂也!........
和大家一起分享,真感谢赖老师,感谢我自己有这福气学习《易经》,能让我儿子有福气来学习它。真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多学习《易经》,自强不息,哪有自杀的念头?
各位新老朋友们,下午好!
(观众:好!很好,!非常好!)(掌声)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部重量级的经典,所以我们要拿出一种重量级的热情来学习它。
中午大家去玩了下,可能心还没静下来。我们就把这个兴致拿到这里来学易经吧。
易经是一部非常古老,非常神奇的经典。在大家的眼中,易经也许太难,太神秘了。非常想学,可是又觉得无从下手,觉得她是一部天书。我们利用今天下午的两个小时,来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
先做一个小调查。在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书,易经,大学,三字经,论语,道德经,请问?哪一本是最有价值的?(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易经。)那我们再看看,社会上,大家读得最多的书,又是什么书呢?孩子们读得多的,是什么书?(观众回答:三字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人读易经的很少,读论语的多点,读道德经的可能更多一点。孩子们呢,读的国学,大都是三字经。这是怎么会事呢?那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弄反了,把最有价值的书,束之高阁,读的是价值没那么高的书,这就是现代教育的状态。类似这样的事,在社会上可以说的比比皆是。
易经非常重要,在中国,她有很多的美誉,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里,也处处隐藏着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习易经。
上午李老师已经讲过一些“道”。“道”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如果谁能把“道”字讲清楚,可以说,已经得道。有一天凌晨三点多,我睡不着,就起床,专门思索“道”。越思索越心惊,最后,“道”的每一笔每一画,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后我们要讲易经是生命宝藏,当你真的把“道”字弄清楚了,你就通了佛家的基本涵义。
我们来说说中国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孝道非常重要,不过今天我们不讲“孝”,这个字我们就不讲了。但是“孝”字,大家看上面是怎么写的,可能你们认为是“土”字,但其实是两个叉,在古体的教里面,你去看那个字,就会发现是两个叉,两个叉就是爻。在我们文化的“文”的下面,大家看也是一根爻。学习的“学”字,大家知道繁体字是怎么写的吧,一个个爻,上面也是一只手。上面两只手,这样一个手,这边又一个手,中间两个叉,下面一个…点,再下面一个儿子的“子”字。小孩子在家里首先学的就是爻。
所以在各个领域里,我们仔细去研究后会发现,中华文明为什么会那么了不起?其实跟我们一直传承《易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易经》的传承,几千年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宋代以后就日渐式微(包括整个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多人怀疑中国文化,说中国人为什么不如西方人那么厉害;也有人怀疑中医,说中医不如西医好;其实不是中国文化有问题,而是应用中国文化的人出了问题,理解出了问题。
大多数现在的专家学者都没有这种钻研精神,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教授,我只问他一句,你有没有读一百遍《易经》,只要这句话一问,他就不太敢讲。可以说,现在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是这么认真地去做这么扎实的工作。
《易经》非常的重要,它的起源相当的远古,有一句话叫事历三古,人更三圣。从最古老的几万前的太古、上古、到近古,这个时代很久远。《易经》是谁写的呢?它也不是一个作者,人更三圣,有三个圣人参与,其实远远不止三圣。我们打开《易经》的书去看的话,就能看到这些话,叫做“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所以说,《易经》第一个作者,现在公认的就是伏曦氏。伏曦氏也叫包(bao,念一声) 牺氏,也叫包(pao,念二声)牺氏,名字很多,都是指伏曦氏这个人;伏曦氏死了以后呢,神龙氏作,神龙氏接着完善这本书;神龙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接着再完善它;黄帝死了以后,尧帝、舜帝还有大禹等等,继续作。古代的这些帝王都是圣人,他们的德行非常的好,不像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那都是一个不如一个;那是“家天下”,以前都是整个天下都不是私人的,是“公天下”。 到了周朝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个故事,纣王听说周文王这么厉害懂易经(因为那时懂易经的人会被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可能会篡夺国家政权),所以纣王就非常的担心,把他抓起来,关在牢里,一关就关了七年。纣王甚至把他的儿子伯邑杀掉,做成肉酱给他吃。纣王想:既然他那么懂《易经》,看他能不能测出来是他儿子。周文王当然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也知道如果告诉纣王的话,纣王就会把他杀掉,所以他就含着眼泪把他儿子的肉吃掉。纣王一看,非常高兴,认为他连自己的儿子的肉都不知道,所以就放心把他放回去了。这就是放虎归山,周文王在那里再休养生息,到周武王的时候起兵反纣,夺取了这个江山。
周文王死了以后,周文王的儿子周公,他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我们经常说作梦就是梦周公。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是孔子讲的,孔子是非常赞叹周公的智慧,所以他希望创立这种太平盛世,就像周公创立的那套一样,所以他经常梦见周公,哪一天梦不见了,就很难过,发出“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慨。孔子所有的东西,都是学周公的。
周公也是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周文王完善了64卦,在伏曦氏8卦的基础上完善了64卦,并且给每一卦写了一段卦辞,但是这个卦辞很难看懂。到周公,他又给每一卦的爻配上了爻辞。有了爻辞,还是一般人看不懂的天书。直到孔子出现。
孔子说过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现在的专家都以为,孔子是五十岁才学易经的。我们思考一下,孔子真的是五十岁才学《易经》吗?台湾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易学专家,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都做过相关节目的专家,我就给他留言,把我的观点向他阐述了,并对他说,请你不要再说孔子是五十岁才学习易经的了。他到现在都还没有回复。
我曾经跟他联系过,我跟他说过我这个观点。提醒他不要再说孔子五十岁才学《易经》的了,他不给我回应,他就说他五十岁才学。主持人每次节目问他:“你什么时候读易经的”,他说:“我遵守孔圣人的教诲,我五十岁才读易经的”,而且他马上加了句:“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够,是不能读易经的,读了也读不懂。”
这就是专家学者误人的地方,他会给到大家一个错误的信息,让我们每个人都以为等到五十岁以后再学《易经》不迟,其实这个是很错误的。孔子绝对不是五十岁才学《易经》的,他三岁就开始学《易经》,他妈妈教他,他到五十岁,已经知道天命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不读易经或易经读得不够的话,不会明白孔子说的“五十以学易”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以这样说,如果“天不生仲尼”,我们对《易经》,真的可能永远是读不懂的。所以正是因为孔子的出现,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晚年习易,苇编三绝,他在易经后面写了很多解释性的文章,就是我们看到的叫做十翼,有系辞传、彖传、象传;有说卦传、杂卦传、系卦传。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孔子做的。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不是他做的。实际上后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从侧面证明了:很多都是孔子说的话,不过很多不是出于他的手笔,而是他的弟子补充上去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因为孔子,我们才有可能了解易经的这些涵义。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二个人写的,它是集体创作的,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而是圣人的集体创作。由此,我提出一个概念:“书的能量体系”。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以为:“读什么书都可以”,确实什么书开卷都有益,但能量不同。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小学课本的能量单位定义为1,那么《三字经》的能量就要超过小学课本100倍,它就有100个能量;《论语》比《三字经》又要超过100倍,可以达到1万的能量;《易经》的能量跟《论语》相比,又要超过100倍。
所以,不学《易经》的人是不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的。我们读了以后,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读世界上其它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等下如有时间,我也把四书串起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从《易经》的角度讲解四书,它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如果没有读《易经》,按照现在这些专家学者的解释,诚然他们这些书的解释不是没有道理,也是有道理,反正也是一家之言嘛。但是一般的解释,我们定义为,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因为《易经》是这么多圣人写的,它的能量非常的充足。任何一本书如果是圣人写的,那就是不得了。
大家知道《黄帝内经》、《道德经》也是圣人写的,所以,它们的能量系统也很充足。经典这个“经”字的来源,相信很多人也是不太清楚的,只有圣人写的才叫“经”,它的能量都很大。而《易经》是由十几位圣人写的,大家可以想像能量有多大。这么高能量的书,如果我们不读,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身为中国人,我们应当非常的自豪。佛教讲:“人生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生在我们中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不小心投胎到了非洲,你要想读什么经书,就难了,因为非洲基本上没什么经书。投胎到美国,就有一本经书,叫做《圣经》。犹太人他们很厉害,很了不起,他们就会读这一本经,他们的小孩从小就读熟、背熟。所以犹太人在世界上680位诺贝尔奖得主当中,犹太人占了138位。因为诺贝尔奖是近100年的事情,而恰恰是这100年,中国人数典忘祖不学经典,特别是不学易经,所以中国这100年是相当衰落的。“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
易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有四句话,是形容她的:“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 “群经之首”,除了易经,没有其他的书有这样的美称。那群经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国家,有太多的经典了,我把这些经典做了一个分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道德经等,这些都是基础类的,学做人的。大家都知道,一个房子没有地基叫做什么?那叫豆腐渣工程,对不对?那我们反思一下,假设我们的教育没有给孩子打地基,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的地基,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教育上的豆腐渣工程?那么什么是人的地基,我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都很重视教育,多数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学钢琴、跳舞、画画等各种技能培训,以及学奥数、英语这一类课程。但是对于孩子怎样做人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思考过,更没有认真去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在重视这些,这些都只是装修的层面呀!
因为我本身是研究教育的,本身以教育为主,是不小心跟孩子一起读经读《易经》,就读进去了。所以,现在也在很多场合开始讲《易经》。一个小孩的培养,现在在中国可以说是完全颠倒的。小孩的培养跟盖房子一样,第一步,打地基。打地基的同时,你要设计好我准备盖多少层的楼。这就有一个结构的问题。打好地基,做好结构, 还要装修。现在我们的教育统统停留在装修的层面:弹琴、跳舞、画画、学英语、学数学等,这所有的都不能解决做人的问题。基础类是解决一个人的地基问题—怎么做人。
有地基会做人还不行, 还要会做事, 所以要有结构类的经典。 结构类就让你学习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做事的规律。 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易经》。这些“经”都是圣人所整理所撰写的, 所以放在结构类里,有《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我们罗列在这里的已经包含了儒家的道家的医家的佛家的“儒释道医”四家的观点。我们也不讲这些经典有什么用处, 我们只设想一下,假设我们自己从小就把这些经典读完, 你想想你现在会是什么状态? 那假设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这些学进去, 又会是什么状态? 所以教育很简单, 叫做读经典。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懂这个规律,花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在学钢琴学跳舞,而且陪在他那里弄。
第三类就是装修类的,相当多的家长就喜欢装修。《唐诗》《宋词》,唱歌,跳舞一般都给孩子学习。这就是装修之害啊! 我们看看最近的新闻,上海一栋13层的楼倒塌, 我给大家看一下相片,是建筑史上一个叹为观止的典型案例。这栋楼就这么平平的,好像是中了迷药似的缓缓地就倒下来了,而且没有坏,还可以住。这个楼可怕在哪里?它的柱子比手臂大不了多少! 它的钢筋跟小手指那样小!这种楼你要是买到了,太可怕了!好在那些住户还没住进去啊!这种完全没有地基的楼房,竟然能通过这么多质量部门的检查!那我们教育一个人,培养一个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地基不知道结构,所以培养出大量的没有地基没有结构的人,这些人跟建筑上的难道不是一个样么?也是豆腐渣工程啊!所以,现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在社会上为什么每天这么多人自杀,杀人,太严重了! 事实上登报的是少数,大部份是没有见报的,死了就死了。
结构类经典中,如果学了《易经》,《易经》的第一卦,就有“君子自强不息”。 如果小孩有这一根信念,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结构,一个钢粱就出来了。第二卦,第二句话:“君子厚德载物”,所以一个孩子学《易经》。只要有这两句话,就可以确保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自杀。所以,《易经》作为群经之首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易经是文化之源。
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佛教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那“行善积德”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一起看看, 《易经》里写得明明白白,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里也写了:“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所以“君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话都一模一样,所以很多思想出自《易经》的。
佛教讲的最重要的是生死问题,轮回问题。我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交流,我就把这个观点讲得比较系统,讲了一下, 《易经》里大量存在着这样的话,“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所以《易经》能够解决生死问题,一样的,跟佛教是相通的。
道教也很多观点,你回头一看也跟《易经》差不多一模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教的《道德经》写的“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思维。易经也有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你看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一模一样。道德经讲累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易经里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里讲“天道亏赢而益谦,地道变赢而流谦”,这些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盈,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相当多的古人,可以讲老子也是读《易经》的。儒教就更不用说了,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因为儒教的开山鼻祖就是孔子,其实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过集大成者,他把这些东西做了整理,做了一个发扬光大。所以,儒教里面讲的五伦关系:“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易经里面,我们同样看得到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看到没有,这就是讲君臣父子来历的,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易经》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关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可现在,我们很多女同志不知道这个道理:女性就是主内的,男性主外,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当然你能充当他的角度,能当乾卦也可以,可能也是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但是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天地的大义就是“天尊地卑”。这种天地定位,你不是随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这么样的定位,“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它后面还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讲教育的时候,我主张教育孩子不离家庭。因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别人教,反正有钱嘛,把他送走,以为教育就会成功。其实成功不成功我们另当别论,就算成功了,那个成功的,还是你的孩子吗?自己想一想,十几年二十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你只不过给了他钱而已,你都没有承担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小孩不在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心里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主张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国文化里面,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你修身再好,齐不了家,你怎么治国?你怎么平天下?所以家道五伦关系,显然出自《易经》。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类比,说明它是文化之源,不仅这样,医道、武术、太极,我们有练太极的同志,太极的思维就是来自来自《易经》。还有我们下的象棋、围棋,也是出自《易经》,天圆地方,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它都有道理的。武术、太极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极就是讲和谐讲阴阳的,它随时都注意这种和谐。所以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来源于易经的。
第三句话,说明易经重要的,是“智慧之海”。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不断地有人问,“老师,你每读一遍易经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说“我也不一定,但是有时候这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有时候就那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读经典,不是要求你把《易经》全部搞懂,我相信到现在,连孔子本人都不敢说他完全弄懂了《易经》,所以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他认为他还有不懂的地方,还要继续学习。《易经》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弄懂了《易经》,我们只能是懂了《易经》的一点点,我也一样, 只懂了一点点,我每次读都会增加一点点,我永远也不能把它全部读懂。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影响都很重要。《易经》里,你明白一句话都不得了,就讲“自强不息”,易经里面的乾卦, 那个自杀的孩子如果能够明白“自强不息“,这一辈子是不是不会自杀了?什么叫”悟“?明白是不行的,我告诉你意思,你明白了;但是如果不是你”悟“出来的,你遇到困难同样不行,所以要用生命去体会。什么叫开悟?自己突然明白了一句话,然后在生活当中,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就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这才是真正的“悟”。你读得越多,就会悟得越多。
《易经》是智慧之海,《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智慧,只不过我们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