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俱乐部
我们应当探索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分析和对比中西文化,帮助学生应用实践所学, 讲述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中外文化碰撞最激烈、对比中外优秀文化最具优势的课程,英语课承担着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重任。近年来,高考题也逐渐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如何借助英语教学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已成为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挑战
语篇是文化的载体。语篇阅读是学生感知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进而形成文化理解,培养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材必须要提供足够多的输入。
虽然英语教材涉及主题广泛,贴近学生生活,但未能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提供充足的输入。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到五为例,其 5 个模块的 75 篇阅读及听力文本中,仅有 8 篇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仅占约 10%。
此外,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以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对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刻解读或只是强调英语文化,缺乏中西文化对比和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部分教师虽然有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愿,但对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融入还是比较迷茫的,苦于缺乏策略方面的指导。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笔者发现鲜少有文章提出具体的传统文化教学渗透措施,或者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统筹读写教学的融合,方能实现在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三
文化与英语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发表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四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认知具有层次性,是一个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01
英语常规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实践
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从常规课程抓起,以教材为基础。笔者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传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继续补充选修模块中的素材,并积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素材,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明确体现文化意识,探索不同课型的传统文化切入点和渗透策略,设计更多的对比中西文化之类的应用实践类活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
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避免出现只讲授英语文化内涵或缺乏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的现象。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除了利用好上文中列出的必修前 5 个模块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之外,还可以补充选修模块中的课文素材, 尤其是 Culture Corner 部分。虽然这部分不是主课文,很多教师会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跳过不讲或简化处理,但是作为教材中最直观体现文化输入的部分,它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意义尤其重大。通过课上认真的阅读,学生才能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输入。
教材中除了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显性素材外,还有很多的隐形素材可以挖掘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巧妙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和对比分析能力。
①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巧妙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而不能强行引入,显得说教氛围浓厚,教学流程生涩。这就需要教师要多思考,善于观察和寻找切入点,不动声色地将课文主题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英语教材中讨论的往往都是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这就给了教师一个结合实际,巧妙引入传统文化的机会,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 Module 8 Unit 22 的环境保护话题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当下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展开讨论,并思考中国古人有哪些关于环境问题的名言,和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②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自然引入传统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不仅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和传统习俗以及生活方式,还要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教材中很多的话题都可以进行中西对比,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达欲望,让学生体验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就感,并加深对该话题认识和理解的全面性及深度。
例如教师在讲授模块一第二单元“英雄”时,就可以对比中西方民族英雄所具有的品质上的异同,在讲授 Module 1 Unit 3 “节日” 时,就可以将第四课的 “圣诞节” 和中国的 “春节” 进行对比学习;在处理 Module 6 Unit 16 “名字背后的故事” 一文时,让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对比中英文名字的起源差异。
02
写作专题课——迁移创新类活动
近年来,高考英语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力度, 内容涉及长江、泰山等风景名胜或历史人物等。将传统文化的讲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既是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也是高考这一现实学情的需要。
然而,现阶段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更多地停留在知识层面和学习内容层面,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态度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的要求,未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文化意识目标。
传统文化类应用文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和词汇,更要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例如在一篇介绍春节或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作文中,学生在陈述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时不能停留在可以得到压岁钱或吃美味食物这个层面,而是要进一步分析这个节日的传统和背后的精神,要能够指出家人团聚才是这些节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才算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真谛。
传统文化写作过程中,因为交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学生,所以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应增强中西文化对比意识,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介绍中国节日或习俗时,可以用西方的节日或习俗进行对比。当对方询问或咨询中国的某一文化现象或想要来旅游时,学生应积极回应,并充满自信地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要贯穿始终,落实英语活动观。笔者通过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来帮助学生输入教材中的显性素材,应用实践类活动发掘教材中的隐形素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最后结合写作练习,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迁移创新,传播传统文化,效果良好。
当然,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探索涌现!
转发、点赞、在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