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doc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doc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doc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新巾国成立以来学校傩胄发展盼段研究魏国旗文兰佃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可喜的,所获得的教训往往发人深省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新巾国成立以来学校傩胄发展盼段研究魏国旗文兰佃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可喜的,所获得的教训往往发人深省。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不同,笔者沿着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划分为七个阶段加以研究。关键词:学校体育;成就;经验;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就,更重要的是经验和教训。纵观50多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位置呢?其实大家都在用"教育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学校体育,伍绍祖同志强调"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许多学者注重体育的形式研究,并未形成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为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很有必要,可为2l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直伴随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为七个阶这是以苏联教育模式初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体育时期。最早学习苏联学校体育首推大连市教育局,于1946年依据苏联体育教学计划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1950年制定了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50我国进行第一次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出台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体育教学计划(草案)》,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至1955年中国多次派出赴苏联体育考察团,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学校体育,并在东北一些地区进行试用;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作为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结合《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相应的教学考核标准。

学校体育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是非发展道路,如以苏联的体育决策机制为仿效对象而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决策机制,但在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上采取极端态度——对苏联教育学的全盘接受和对西方教育理论和体育思想完全拒之门外。教材改革在边倒"政策中"全盘苏化",如依据苏联《劳卫制》而编制成我国的《劳卫制》就是当时改革结果的有力佐证。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引下,学校体育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主导思想,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制度——"举国体制"。7O二,曲折发展阶段(1957—1966这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体育时期,在偏离苏联体育教育模式而不是"否定"苏联体育教育模式。1957年由人教社出版了与1956年大纲相配套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1958年《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立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61年《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的重新制订突出了"体育的目的",明确了"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为主要标准的教材选编原则及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和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活动。

1963月《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同年秋季由人教社编写的第四套体育教材在全国通用。学校体育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下经历了"调整放权,允许自编教材(1957—1958)","再调整与整顿,再统(1958—1961)","继续调整与整顿,成效显着(1961—1965)",第一次尝试下放中小学课程教材制订和编写权限;学校体育在"教育大革命"中受到批判与冲击主要集中于教学制度改革上,但并未"否定"苏联体育教育模式,只是在方法论上趋向极端,如"将生产劳动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学生参与编写教材等";1961—1963年学校体育发展遭受严重挫折,成为经济影响体育的典范;学校体育改革试图把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采用苏联的"三段论体育教学模式",使中小学体育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性向规范性方向发展,但深受凯洛夫和凯里舍夫主智主义思想影响,在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上卡得过死而导致教学程式化。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体育总体上处于非理性的无序状态,就连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都被否定和摧残殆尽;国家实施"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学校体育被打上了政治"烙印",走上了"以政代体","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极左道路。

如"体育课"多改为"军体课",把提高竞技运动成绩同搞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思想联系起来,在普及与提高之间,论普及有理,谈提高就要犯"路线错误"。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决策机制成为自1949年以来其演变进程中极不正常的插曲。虽然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有所抬头,但学校体育的总体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学校体育可视为"政治体育"。整个学校体育是随国家政治而风云变化,处于大混乱,大倒退状态,其"教训"和代价是昂贵的。四,恢复阶段(1976—1985这是初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时期。1977年教育部改为国家教委,设立"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学校体育处"。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是在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基础上编订的,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出台;1979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即扬州会议)召开,提出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如"增强体质"思想和"两个规定一个标准"等,成为拨乱反正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五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颁布和1982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新修订,确立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实现体育腾飞"的指导思想;1983年广东第一套民间体育教科书问世,为体育教科书的编制开了先河;特别是1979和1985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民委联合进行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每隔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举国体制在"拨乱反正"中得以恢复。为尽快结束教材的混乱局面,学校体育采取"恢复教材编制,再度统一,继续实行体育教材国定制",成功进行了第五次体育教材改革,在学校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使学校体育在反思基础上重审"体质教育论体育思想",把"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标准,以至于影响至今。五,重建阶段(1985—1992这是改革开放中学校体育的历史转型期。1985年学校体育决策机制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驱使下开始"简政放权","分级管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过渡性大纲——十二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各科教学计划(草案)》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下得以重新修订;1988 国家教委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进行以地方层次课程决策为主的改革试点,出台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制定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 案》;1990 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与实施;1991 年上海,浙江对地方体育教材进行 全面改革试验,上海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学科 课程标准》,浙江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教学指导 纲要》;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 划(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用)》的颁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分水岭,从此教学计划 改为课程计划,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突出 成绩。

学校体育已由国家一级管理模式向中央,地方,学校三 级管理模式过渡,顺应了试验区(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实际, 但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缺乏地方层次的决策权,使地方 和学校安排课程的比例很小,甚至根本就无权安排。初步构 建"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教材制度,成功进行了第六次 教材改革,编写出第七套全国通用体育教材,且实现了《学校 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向《学校体 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成功转换。 六,深入发展阶段(1992—1999 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作为学校体育全面转向的起点,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作为中 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标志。《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确立了"到2010 年的奋斗目标",《全民健身121 工程》要 求"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全日 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计划(试验)》提出"普通高中体育 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明确了 "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及规定了各级的 管理权限"。《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方案》(1996)已将原来 的体育课变成学科类体育课和活动类体育课相结合的新体 育课程体系,于1997 年在山西,江西和天津率先试验,且决定 2000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即《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强调要"调整课程政策,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权"。上述决策精神集中体现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1)之中。 这是学校体育决策机制的重大变革时期,以建立一种国 家决策,地方决策和学校决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 体育管理新体系,从中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类课程的合理格局;学校体育思想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 但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即使体育(1998)被正式列 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科目,也没有根本改变学生的体质与 健康状况;学校体育体系多限于经验层次总结,又出现了"体 育教学与体育课程的分离与整合"问题,均源于对各种体育 课程与体育教学观点或做法的认识,关键在于制度课程;学 校体育多注重短期的行为实践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整体性 实验研究,加之横向联系不够及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研究价 值受到质疑。 七,新的征程阶段(1999 年以后)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校体育时期,目的在于努力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 世纪的学校大体育观,以展望 21 世纪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之路。

2000 年1O 月《九年义务 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作为《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初级中 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前的过渡性大纲,以研究与实 验为主来强化《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修订)》 的素质教育价值,标志着学校体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强调"改变 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 71 体育文化导刊 当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我国学校体育 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 趋向。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将转向学生本位引领下的三种价值取向的相互融合; 在课程目标方面,将从强调增强 体质转向注重学生的健康生活;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学生的 个性化选择;在课程实施方面,学 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弘扬;在课程评价方面,将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

上一篇: 聚焦海外中国学:促进文明互鉴 世界这样认识中国
下一篇: 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