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民国故事会正式开讲

民国故事会正式开讲

民国故事会正式开讲在位于海河边的活动现场,小提琴演奏的是1931年 著名小提琴家海菲兹当年来天津的演出曲目

在位于海河边的活动现场,小提琴演奏的是1931年 著名小提琴家海菲兹当年来天津的演出曲目,摄影师用充满民国风的120大画幅相机为两位上世纪30年代着装风格的外籍模特在望海楼、李叔同旧居纪念馆和充满欧式风情旺海公府前留下民国风情的黑白影像,一位穿着林徽因同款学生装的90后女孩坐在民国年间的老沙发上静静地聆听主讲人徐凤文讲述1930年代的民国往事,引领现场的观众一起探寻1930年代的天津奥秘。

这是民国故事会现场,一场简朴、有范、精彩的故事秀引领观众穿越到了1930年代天津的历史现场。9月25日下午,由旺海公府主办的“民国故事会”系列活动暨“民国故事会”揭牌仪式,在望海楼、李叔同纪念馆及面对海河的旺海公府正式启动。

1928年6月,天津改为天津 市,这是天津有史以来称“市”之始。1930年,继1927年上海新市区及 区规划、1928年南京首都计划之后,1930年天津向征集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成为近代中国第三个实行现代城市规划的城市。登报之后,时在天津 工作的张锐邀请清华读书时的同窗好友梁思成联合草拟方案,并获得 。这是天津历 部详细、全面的城市规划方案,也是中国设计师早完成的近代中国 个城市规划方案。据民国故事会主讲人徐凤文介绍,林徽因也参与了天津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并为未来的天津勾画了这样一幅林荫大道的幸福景观:“春光明媚之时,对对情侣走在绿荫如织的街道上,道边的座椅上一对老夫妻低头看着当天的报纸,身后的草坪中,几个顽皮的孩子在玩着自己喜爱的游戏。”

据主讲人徐凤文介绍,梁思成的建筑事业起步于天津:他不仅在天津完成了 一项城市规划方案,还在一年后对蓟县独乐寺进行了 次野外建筑考察。更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17年林徽因即曾在天津英租界生活过一段时间,十年后又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模影零篇》的小说,记录了少女林徽因青春期的思绪和天津记忆片段。

首期民国故事会上,主讲人徐凤文以生动、有趣的讲解,与现场的观众一起分享1930年梁思成、张锐和林徽因为天津勾勒的未来城市愿景。《天津 市物质建设方案》首次提出“大天津”的统一构想,为天津提出一个更有前瞻性的城市蓝图,结合海河的地理特点和城市空间格局,建构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按照梁思成、张锐的规划构想,天津未来发展以顺海河往东发展为宜。“河岸 地带,如为居住区,甲第连云”,海河东岸必将成为“甲第连云”的绝佳住宅区,未来 空间巨大。而现如今天津的城市发展,正与两位学者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大胆的预测已被验证。即便在数十年后的今天,《方案》中提出的规划思想和城市愿景,仍然值得今人借鉴与传习。

民国故事会由著名城市作家徐凤文担任主讲人,每月将安排两场现场故事会活动,并将陆续邀请研究民国史的学者及民国名人后裔前来交流。徐凤文长期致力于民国家庭史、生活史的研究和写作,著有《中国陋俗》、《天津旧影》、《黔东南意象》、《民国风物志》、《寄往童年的风筝》等图书,并曾为 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担任天津风物故事讲解嘉宾。按照著名作家龙一和《太平轮一九四九》台湾著名作家张典婉的评价,民国故事会必将为发掘民国故事元素、拓展民国文化传播增添一好去处,也将成为天津一处讲好中国故事的新人文空间。

此次“民国故事会”活动的举办,是旺海公府继“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系列文化活动,也是旺海公府尊重历史的一种温暖致敬。旺海公府秉承着对天津城市文化的真诚热爱,对海河沿岸历史文脉的有序传承,在昔日三岔口这片南北、中西、新旧文化交流荟萃之地,用建筑为这条具有数百载历史的河流重新续写传奇。而这一切,与百年前梁思成等人所提出的大天津城市构想,又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关联与历史互动。

销售 :滨海道与翔纬路交口

上一篇: 百度国学 身边的国学专家
下一篇: 会议通知 | 2023中国城市与区域管理学术年会通知(第二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