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坐落于宝安区宝城前进路297号,创建于1991年9月,原名西乡二中。1996年9月,经宝安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深圳市文汇中学”。2015年4月

• 1、何谓国学

尽管随着百家讲坛及一些列栏目的的兴起,所谓的“国学热”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各种媒体,推崇、批判,各种态度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是,何谓国学?国学的范畴是什么?却很少有明确的概念。而讨论清楚“何谓国学”的问题,实则探讨国学问题的基础。

在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在你的理解中,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学习主要应涵盖哪些内容?”时,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从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到古文、历史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才是“国学”呢?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但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章太炎先生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其《国学讲演录》中,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易见,以上所定义的国学,国学是高难度的专门之学,我称之为“学术的国学”,其研究者也应是少而又少的部分学者,而且,除了所谓大师(现已硕果无多),每个学者也只对他研究的那一领域有发言权。如此高难度的学科,现在居然掀起了"国学热",实在匪夷所思。显然,现今的“国学热”中所涉及的国学与之有所不同。我以为,目前充溢于媒体,或者说是由全民所接受、所被影响的“国学”,其实是社会大众热衷于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是今天仍然被接受、鼓励的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生活有其启迪意义的部分。在范围、深度、广度和严谨程度上都远远低于学术的国学,本文中称之为“普及的国学”。

在调查中,51%的同学表示,其最喜爱的《百家讲坛》选题为于丹《论语》心得,31%的同学倾向于易中天品《三国》,只有18%的同学喜欢严肃的历史选题。这个结果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受众所喜爱、所了解的国学,是一种轻松、简单的文化启迪。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对国学热的褒贬不一实则对“国学”概念的不统一造成的。以学术的要求和观点去要求传媒与普通民众显然是不妥当的。本文所探讨的,也是在普通民众角度的国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如今了解、学习国学,多是一种对心灵的启迪与净化,而非学术的探究。

那么,我们现在研究、普及国学的目的与意义又在于什么呢?

• 2、国学普及的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这个空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研究"国学"的目的在何处,而普及国学的意义又在于什么?抛开学术的意义不谈,在如今西风东渐的中国,过洋节、吃洋餐成为文化风俗的重要组成,普及国学在抗衡西学对中国文化的挑战,适应中西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无疑有着他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沉淀千年的经典思想,古为今用,也是现今普及国学的重要目的与意义。在问卷调查中,也43%的同学表示,现今普及国学的目的在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但一个国家若想要立足于当代世界强盛民族之林,普及国学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个国家只有其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文化,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自己的话语权,才可以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于是,这也迫切的需要我们弘扬国学,通过其抽象意义上的内在价值的普及、渗透,体现具体意义上的工具价值,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

同时,如引言中所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故而,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为本民族精神生命提供资源,这亦应当是今日国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然而,在现今社会,我们有应当怎样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呢?

• 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被称作“老板国学班”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开班;清华、人大、武大的“国学班”也纷纷开班;少儿读经、背经在一些地方蔚然成风……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思考,传统文化应如何继承与发展?

在问卷中,只有不到6%的同学认真地读过很多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国学著作,大部分同学对国学著作的接触、了解来自课本和配套阅读材料。在问及“你愿意选择什么方式学习国学”时,半数以上的同学表示倾向于选择畅销的浅易读本、改编电视剧、网络等简单、快捷的方式。26%的同学希望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通过自己阅读原著来学习。

无疑,在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传承、发展中,青少年的教育首当其冲。然而,在升学、就业压力日胜一日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完成与升学考试、就业看似毫无关系的国学教育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教授在谈及国学的弘扬、普及时说:国学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饮食、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在这些不同的层面中,有些东西可以继承,有的则没法传承,我们所要弘扬的国学,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以为,弘扬这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弘扬国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中小学的教育。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育的功利性,国学教育要在其中生存自然有不少的难处。但中小学无疑又是学习中打基础的阶段,对知识的积累、认识极为重要。所以,我认为,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孩子记忆力好,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小学中、低年级开始。这时的学习可采用歌谣、游戏、讲故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完成对国学经典的基础诵读、记忆以及其中传统美德、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我认为,适当的强制记诵也是必要的。清华附中的实践中,从高一开始,大量的类似"强制"的文言文背诵,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背诵中,学生吸收了大量古典文化与语言的精华,写作中语言好,见解深,对于品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必谈。

其次是针对大众的普及。在这一点上,传媒的作用不可忽视。解读经典图书畅销、《百家讲坛》中《论语》心得等一系列栏目的热播、网络传媒的影响……及至现在的“国学热”的兴起,无一不在说明这一点。对此,有些人忧心“国学”也会成为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而持反对的态度,但我希望打这样一个比方:快餐文化就像母乳,在婴儿初生,尚不能自己完成对复杂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阶段它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但这个阶段之后,简单的“快餐”教育完成了个人对“国学”一定的积累与感悟,达到个人素养一定的提高,已经可以自己阅读、理解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满足于"快餐"的简单营养,而自然而然的阅读经典著作,从原著中得到自己的理解。

所以,运用传媒,以“快餐文化”为开门砖,引导民众学习国学,从而达到普及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最后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的发展之外,独立存在,“国学”亦是如此。在新的时代里赋予国学新的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人大国学院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说: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客观,旧学要将新学扬,今朝不与昨朝同,这种唯物辨证的观点是我们在创新国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

我们在今天重提国学,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是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自觉养成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思维习惯。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岂之说,培养国学人才不能忘记从人类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强调国学重要的同时,不能忘记二十世纪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人文学术方面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更要强调这一点,从全人类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新世纪中汲取经验,从全人类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也许就是国学的发展方向吧!

总而言之,在大多数时候,国学总是属于小众的,总是伴随着油灯一盏,和历代学术大师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以寂寞为代价,才有了中国学术史上的那些璀灿篇章。我们无法想象,国学会被贩夫走卒所欣赏,成为市井中人的时尚话语。《儒林外史》中的脚夫会在吃了茶后去雨花台边看落日,但是绝不会去江南贡院与士子们探讨四书五经。因此,要普及国学,就必须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大幅度地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也不应当仅仅是书斋式的研究,而应当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使"国学"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现时代新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中考语文144!课代表专访文来中学国学班,名校是如何培养学霸的?(下)
下一篇: 东汉学校那些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