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陈酿国学课的追随相伴,记得2014年,我托钵开坛讲授国学课的时候,曾讲过:“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苟且不敢担当,那是因为我们对先民典籍还浅尝辄止,对儒学功用还不很肯定,对济世思想还缺乏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还缺乏实践。如果我们完成了对传统的研习与认可,就要勇于走进弘扬的队伍。羞于传道弘法,是推脱社会责任,是虚荣心在作祟。”
一晃五年多过去了。期间我一直在努力,坚持初心,实践自己的承诺,不遗余力地推行国学。在知与行的实践中反复更迭,恪守一个儒者的职责与使命。诚挚感恩师长们的提携点拨,感恩大家的砥砺同行,感恩各界有识之士身体力行参与鼓励,让我人生之路走得更有劲头,给予未来以无限憧憬,为民族文化复兴尽一点绵薄之力。
之前的国学课程,大体是我在学习中获得心得体会的升华。没有刻意的次序安排,学到哪里有所收获,就记录成章,与朋友们“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研讨的问题都是针对有别于前辈观点的新思考、新诠释、新结论,站在前人学术肩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加进自己的人生体悟。整体看来,虽多有创建,但并不成系列,缺乏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第四》)的实践借鉴作用。一些朋友建议我,能不能别局限在自己的学习范畴里,而是把目光转向社会需求,让国学的雨露得以滋养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目前我也到了渐知天命的年纪,也很想以自己半生所学,为身边人做些有益的服务工作。
综观目前市面上的国学教育,大都是空悬其名。初级的,把国学办成了经典背诵。稍微隐蔽的,就是假以私塾的形式,在文具几案、服装礼仪方面盗用国学之表,行沽名钓誉之实。更有将商业运作、钻营市侩贴上国学的标签,大肆敛取钱财,败坏儒者声名的。
国学教学从孩子抓起,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大人们放弃自己的责任,不学无术,黄粱美梦,以为花点学费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迅速就成为道德持重的饱学贤达,那就是妄想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一对铠甲,古人就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家庭与社会缺一不可。
现阶段担承社会责任的这几代人,对于国学的范畴已经很模糊。对于国学的文本了解只言片语,对于国学的基本功用懵懵懂懂。套用小自我人生经验,牵强诠释传统的多,凭借非儒家价值观念,片面评判传统的多。静下心来读读经典,修炼心智的人少,花时间来陪陪孩子,言传身教的人少。这就是现阶段的国学家庭教育现状,普遍空有力挽狂澜之心,奈何无板凳坐冷之宏志,空有建树家风之愿,奈何无克己复礼之笃行。
目前,关于前秦学术研究的专著汗牛充栋,各种诠释读物各个出版社都在印刷,每年博士、硕士论文数量庞大。但是和先秦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密切联系,和现在社会、家庭相互关联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好文章、好观点并不多见。现在开始到明年年底,我将投入精力做这个名为“为人父母者的国学必修课”系列讲座。从先秦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中,抽绎观点,拟定专题,详尽阐述。在兼顾受众听得懂、做得到、用得广、行得通的原则下,坚持不背离前秦学术文本,杜绝信口雌黄,力争能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髓讲解透彻、古为今用、贴合现实、应对实务,诱发大家深入思考,构建自我思想体系,摈弃人云亦云的被动习惯,以传统文化服务于周边人的家庭伦理、人格建树和社会实践需求。
诚然,我的学识还很浅薄,所涉猎的书籍也仅限于《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孝经》和《周易·系词》等,对于《庄子》《老子》和《孟子》等其他著作,特别是《周易》卦象一方面的学问,还没有做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尚书》《左传》《荀子》《法言》等大量书籍从未问学。对于佛学和道教,没有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精髓,只是阅读过一些介绍性的普及文章。在今后的岁月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第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