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儿童少年缺乏体育运动

儿童少年缺乏体育运动

儿童少年缺乏体育运动儿童少年每日参加体育锻炼不足半小时的运动缺乏行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儿童少年体育增强儿童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

儿童少年每日参加体育锻炼不足半小时的运动缺乏行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儿童少年体育增强儿童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儿童少年每日体育锻炼时间不得低于1小时。体育锻炼是体力活动(见体力活动)的一部分,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有计划、有特定活动内容、重复进行的一类体力活动,目的在于增进或维持身体素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中国儿童少年其他体力活动形式很少,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有目的性的体育锻炼特别重要。儿童少年凡每日体育锻炼在0.5~1.0小时的可以视为体育运动不足,低于0.5小时的,可视为体育运动缺乏。

影响因素

整体而言,儿童少年体育运动不足或缺乏可能与学习任务重,独立支配运动的时间少,缺乏合适的运动场所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行为存在偏差有关。儿童少年体育运动缺乏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和家庭应该丰富儿童少年的体育运动项目,保证儿童少年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以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学习压力大

学习压力是影响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因素。中国执行应试教育制度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升学竞争非常激烈,表现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教育部门“减负”指引与学校削减与选拔性考试无关的课程的矛盾突出;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对学习成绩的越来越关注;参加各种自发补课日趋增多等诸多现象,都占掉了儿童少年每日的大量时间。

静态生活构成比例大

儿童少年的个体社会化程度及生活方式与其对体育运动认识有极大的相关性。现阶段由于成年人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儿童少年从心理认同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以静态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课业学习、做作业、看电视、玩计算机游戏和上网等,导致儿童少年每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静态生活构成占儿童少年除睡眠以外每日生活时间的比重越来越大。

居住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高层建筑、单元式现代居家,成为家庭成员封闭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机会。

运动场所缺乏与利用不好

中国城市现有公共规范体育运动场所不多,农村则基本没有符合规定的运动场所,其他机构或社会团体自有体育运动场地或不对外开放或开放时间短或收费使用,这些情况都限制儿童少年的体育运动,只能利用学校体育场(食堂),差学校空间狭小,学生体育锻炼就更难以保证,有的学校出于无奈,甚至组织学生到公路上跑步。

其他影响因素

如主观上不喜好体育运动、肥胖人群增多、儿童少年随父母流动性增多等。

危害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即体格发育方面和身体素质发育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卫生事业发展,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也发生了极大改变,身高、体重等重要指标的增加较突出。体重增加必然带来超重、肥胖占儿童少年人口比例增加。胸围等指标增加不明显表明儿童少年因体育锻炼不足,肺容量的增加受限。运动缺乏也使身体素质趋于下降。缺乏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也均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与体质、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坚持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儿童少年的心理问题远多于身体问题,运动是很好的宣泄途径,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在运动场上发泄,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以培养社交、团队精神。

预防与控制

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日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学校要加强对儿童少年的教育,把提高对体育运动认识和培养体育运动兴趣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童少年责任感的培养,让他们懂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学校体育课教师的规范教育和按规定配备体育教师

儿童少年在学校不仅能够得到规范的体育教育,也能够培养和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主动参加到集体的体育运动中。在对儿童少年启蒙体育运动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师穿针引线作用非常重要。合理配置学校体育教师,对儿童少年在学校中养成运动习惯必不可少。体育教师也是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提高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程度重要保证。重视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消除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引导作用。各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广纳人才,引进与培养结合,为农村学校配备有热情、热爱体育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少年的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来吸引更多儿童少年参加进来,增进他们的健康。

改进体育课教学模式,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课的改革

学校还需要指导体育课教师,改进单一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更好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要关注学生性别、运动技能水平的差异,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并不否定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愉悦,激发并加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中国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运动条件尤其欠缺,师资严重不足,场地器材落后,经费匮乏,体育项目单一,明显制约学生体育运动,应该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改善体育运动条件。

学校、家庭与社区结合,培养儿童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儿童少年主动并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儿童少年由于年龄较小,对体育锻炼与成年以后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要牵头与家长和社区配合,形成制度,开展各种的活动,尤其是家长也能参加进去的体育锻炼,在让儿童少年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的同时,更能增强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年龄越小建立的这种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生活习惯,越能对儿童少年成人后的健康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这位博导专门到马尾开讲座
下一篇: 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六季之“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北京站) 选手招募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