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大师谈国学

国学大师谈国学

国学大师谈国学国学大师谈国学是梁启超创作的文化理论类小说,起点中文网提供国学大师谈国学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国学大师谈国学全本在线阅读。

什么是国学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国学”一词。当时的“国学”,是指天子或诸侯设立的教育机构;后世历代王朝在京师设立官学,如太学、国子学等,也通称为“国学”。可见,这个“国学”指的是“国立学校”,与我们现在所说“国学”的含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中国古代,雄踞东亚。在士大夫心目中,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因此谈不上有“国学”。近代以来,欧风美雨驰而东,这才逐渐有了“西学”与“中国之学”的区分。现代“国学”一词,一般认为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当时,日本思想界荷田春满、贺茂真渊等人提倡研究日本古代典籍,阐明日本固有的精神,提出了“国学”一词。受此思潮影响,流亡日本的立宪派梁启超、黄遵宪等,同盟会员章太炎、陈去病等,开始使用“国粹”、“国学”、“国故”、“国故学”等词汇。这里的“国”字,包含了他们力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救亡图存的爱国情结。如梁启超说:“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国”字头的词汇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终“国学”一词取代了“国粹”、“国故”和“国故学”,成为通行的概念。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并创办机关刊物《国粹学报》,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1906年,留学日本的青年革命者成立国学讲习会,聘请章太炎为主讲人,听讲者达数百人,著名的有钱玄同、马裕藻、沈兼士、鲁迅等人。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成立国学门,以蔡元培校长牵头的国学门委员会为其核心组织,委员会的委员有顾孟余、李大钊、沈兼士、马裕藻、鲁迅、胡适等人,宗旨是“整理国故”。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后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吴宓等为导师,提倡“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中西兼通的人才”。此外,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在那一时期也成立过国学研究所或研究院。这些国学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成立,说明国学逐渐“登堂入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方向。

但是,“国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国学是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如《辞海》中对国学的定义是:“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1996年,哲学家张岱年提出:“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所说的“中国学术”,包括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词章之学(文学)、经世之学(政治学、经济学)。此外还有天算之学(天文学、数学)、兵学(军事学)、法学、农学、地学、水利学、医学等。2008年,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提出,国学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他把国学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ABC;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如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学问;四是民族精神,或曰国魂与族魂的层面。

可见,国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是当代中国人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既可以是学术象牙塔中的研究对象,更能够成为我们修习研读,用以提升人文修养、打造价值理念、增长做事本领的学问。

领导干部要不要读国学?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诚然,国学虽不能当饭吃,一般来说它也无法教给人马上就能用的技艺。但是,国学恰恰是一种“无用之用”。从大的方面说,国学中的精华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在激烈的全球文化竞争中,让我们国家的文化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从个人方面说,国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增强一个人运用其他实用技能的底蕴。

关于“学”对领导者的重要性,让我们看一个例子。1917年8月23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给他的老师黎锦熙写过一封长信。信中说:“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以欂栌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毛泽东在这里所谈的“学”,当指一个人的学问功底或者人文底蕴,而非具体的实用技能。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博览群书,所阅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国学典籍。而且,他能够“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奠定了极为深厚的学问功底,成为一生事业的基础。

20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悄然兴起了“国学热”,体现了人们迫切要求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同年11月,他在山东考察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这些论述中,习近平同志既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又指明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领导干部要善于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学习国学,善于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学问功底的不断积累,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推陈出新,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可以领悟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在国学中看到历代成败得失,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可以在国学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修身齐家的自觉性……

“领导干部读国学”是一套专为领导干部学习国学、了解国学打造的系列丛书,其编纂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丛书以领导干部为读者对象,故针对其作为领导者的特点,精选名家名作,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流传至今,仍有一定时代意义的文章;在文章主题上,主要选择那些与领导干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历史借鉴、个人修养等相关的文章,务求让读者读书有兴趣,读书收实效。

第二,本丛书所选文章,以国学主题为标准,文章并不限于近代以来国学家的作品,也包括了历代国学典籍中的名家名作(有学者认为,古代学者不是国学家),以及一些国学造诣深厚但并非国学家的作者相关的文章,例如,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或其他领域的文化名人,他们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们作的关于国学的精彩文章也予以收录。

第三,本丛书所选文章,尽量具有可读性,即在行文上比较通俗易懂。对于部分文言文,则加上必要的注释,以利读者阅读。

另外,自“国学热”兴起以来,有人以国学之名,行曲解国学之实,如坊间讥为“国学鸡汤”的东西,本丛书一概不收。

最后,我们要敬告读者,国学经历了数千年的流传演变,其中并非全是精华。我们要用分析的态度去读国学,即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国学,即在学习国学时能够中外对照、互相借鉴;我们读国学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泥古”,而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本丛书中所选的文章,有的由于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个别观点或提法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请读者能够“扬弃”地阅读。

上一篇: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暨学校教学与生活卫生设施管理现状调研营口地区调研工作正式
下一篇: 为什么《国学小名士2》又“成”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