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全民阅读既有立法推动,也有其他社会组织实施。
全世界通过立法推动全面阅读的国家不少,但这样的法律绝不能是强制性的,因为读书毕竟是很私人的事情:读什么书,愿不愿意读,怎么读,啥时间读,蹲坑读还是捧一本书挖个洞偷瞄女神这些都是私人的事务,为什么这些过程要被国家规范起来呢?大物理学家,会玩能浪的费曼也坦言自己并不是书虫,只是后来慢慢开始读书多起来,而且还觉得社科的书基本是鬼扯。所以,每个人对于阅读活动的安排和认识也是看时机、分阶段的,这么多样化的事情,法律条例如何靠一纸条文固定下来呢?所以,政府促进全民阅读的活动通常是通过提供定期定量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亦或是为阅读相关活动特开绿灯,包括对出版业、书店、图书相关活动的支持,包括对许多想看书但是买不起书的群体提供读物。
政府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调控,具体的实施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的。
政府设定国民需要达到的基础教育水平,在这条标准线以内是必须达到的,在这个层面,阅读活动就是一种公共事务,由学校,图书馆等非商业组织来执行。而线之外,自我实现或娱乐的阅读需要,则由商业组织去推动。
具体怎么做呢?
拿美国来说,美国是全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图书馆总数多大9000多个,全美2.83亿人口中,有1.69亿人拥有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比例上说,天朝确实要落后很多,也难怪国家要大力搞全民阅读了。除了图书馆的常规阅读活动,美国还有国家图书节,为期两天,每年一届。届时会邀请著名作家、插图画家和诗人等举办论坛、讲座、故事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促进阅读。当然,美帝还专好做一些酷炫的事情,比如在 2010 年的图书节就搞了一个“打开知识的大门”的路演展览,用一辆特制 18 轮大卡车,从华盛顿国家广场的图书节主会场出发,途经马里兰、维吉尼亚和西维吉尼亚。车上配备两名熟知国会图书馆及其藏书资源的讲解员,走进不同的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其他公共地区宣传国会图书馆的历史以及展览很多珍贵文稿的复制品(如汤玛斯·杰斐逊的独立宣言手稿等),读者可以进入卡车内欣赏。
商业组织的社会功能则不同于非盈利组织。阅读也是一种习惯,企业是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入手来开发产品和用户体验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接受信息的媒介大多是在移动产品上。广义上看,并非只有读书看报是阅读,可以说在游戏中我们也在阅读,歌里面可以读到诗(迪伦)、看电影则是读小说(小说改编)。因为数字化的图书借助移动工具能达到的传播效果是实体书远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所以数字出版和文化传播企业在全民阅读的推动上堪当大任。
对于企业来说,全民的阅读需求点包括在哪些方面?
从阅读的人群结构来说,我认为有三个层次:学术的需要,普通文化和实用读物的需要,娱乐的需要。
学者也是全民的一部分,而这些人是阅读人群中阅读行为最自发、主动的。Google的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把所有中国古典典籍数字化的国学大师网,这些企业和组织的工作对于治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特别说一下国学大师网,最近还开发了APP(此处非广告,人家也不是盈利性的),对于古典汉语的学习真是方便到炸裂。
普通读物则可以分两条路走,一个是实体出版,二是数字化出版,这类读物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环境和实用性的需要来决定自己阅读与否。可是不用担心,商业组织会把产品带到需要它的每个角落,即使没有需求,也会去创造需求。
对于最后一种需要,即娱乐需要,在这块阅读领域,需要发挥推动作用的就是那些网络文学的内容平台了,最好的例子就是题主提到的阅文集团。娱乐和休闲的需要实际上是最生活化的,也很好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这类读者人口基数十分庞大。网络文学其一具有草根性;其二,深具娱乐性;其三,内容可以通过其他的改编形式出现。目前,BAT三巨头都有自己的文学内容平台,也都在配合“全民阅读”的政府战略。
全民阅读的“全”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覆盖面,二是人群的覆盖面。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各组织协力配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