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上第一堂课,让我来讲国学很重要,大家可能会说所有的老师多说自己的学科最重要,所以我今天请教一位90后美女来以身说法,用她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国学的重要性。我们来看这段视频,《一位女大学生的忏悔》——
90后女孩周程程来自山东,从小娇生惯养,是家中的小太阳。她自私叛逆,在校不听老师的话,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大学期间追求个性与时尚,曾经多次被选为颁奖礼仪小姐。但是在她最风光得意的时候,却因为内心极度痛苦扭曲,屡次选择自杀。绝望之时遇到了传统文化,拯救了她与她的家庭。
周程程说:“小时候我学习很好,从小学习古筝,大学就报考了音乐专业,我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感觉父母对我们好是应该的,没有怀着感恩的心,从高二开始,我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把饭钱省下来上网,甚至为了玩游戏还偷偷地卖了母亲一条金项链,被发现后我气急败坏地打了母亲一巴掌,嘴角都出血了。当时就认为给钱就是父母,不给钱就是仇人。”父母因为她叛逆的性格常常吵架,最后导致离婚。
周程程说: “上大学后,宽松的环境更放纵了我,很快就染上了抽烟喝酒的坏毛病,常常整夜在网吧里鏖战,我喜欢将自己打扮得个性、时尚,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甚至被一个老板包养,成为了‘小三’,当穿着漂亮的衣服,喷着名贵香水,拿着高档手机,同学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周程程说,但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经历,意外怀孕后独自去医院做流产手术,为了不引起同学怀疑,术后第二天就回学校上课。“这对我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毕业后找工作也不顺利,抑郁中我曾5次自杀,但都被幸运地救了过来。”周程程说。
(图片来自网络)
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周程程遇到了一名大姐,对方给她讲了孝道。“刚开始也觉着是说教,后来我从网上看了很多国学大师演讲的视频,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觉再也不能这么混下去。”周程程说,为了摒弃之前的坏毛病,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她应聘到一家宾馆里当保洁员,专门刷厕所、打扫卫生。
“后来,看到我回家主动收拾家务,母亲都感动得流泪,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父母也复婚了。我现在每天都给他们打电话汇报我的工作、生活,不让他们操心。”
改变周程程的国学经典是什么呢?就是大家手里拿着的《国学经典导读》里提到的这些传自古圣先贤的经典文本。
有同学说,老师,我来大学是学专业知识,学专业技能的,不是来学国学的,学这个国学经典对我的未来求职有用吗?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的回答是,读大学,尤其是读大学,尤其是读中国的大学,首先是要学做人,其次才是学专业。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经典,都一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左传》: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孟子》: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孟子》:仁者无敌。
《春秋繁露》: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
虽然在具体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包含了科学道德等为我们多重视的一些品德元素,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基因,一些道德品质元素来源却是我们的传统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本,来源于四书五经,来源于经史子集。
可能有同学觉得传统经典距离我们太远,我不学,不影响我们成才;我学习,也不能方便我成为亿万富翁。
这方面,我可以重庆龙湖为例,虽然这家企业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企业,但是,在最近,这个单位流传的一个活动,该单位说:
“如果你是国家统招应届毕业生,有志于选择地产营销作为‘绽放’自己激情和梦想的舞台,请来入我们!”
以我对文字的敏感和细腻,我觉的应该是“加入”我们;而不是“入”我们。在32年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曾写一篇论文《论“入”字的音》,专门研究入字的读音,他说:
“入”字有两个音,“ri”是个专用的禁忌字(也写作‘日’),语音演变符合常例;“ru”是个通用字,大概是回避ri这个音而分化出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龙湖的文案人员不研究古汉语,所以整出这个错误用法来,确实有点丢人。就在昨天,我把包含这个错误的广告拍图后发到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取了一个标题,《谁敢?》,有人回复了,其中:
有人说:“这个是哪个企业写的嘛?”
只有我一个读研的同学,大概看明白了,“不是谁敢 而是谁能?”
确实,龙湖的这个错误是有点低级,所以我的同学也就只有在微信朋友圈里开玩笑而已。确实,谁也不能“入”龙湖的在岗在职的职场精英们。
刚刚讲了这个故事,对我们大学生有什么启发呢?
热爱我们的中华文化,从学会正确的书写汉字开始,学会正确的言行举止等开始,学会正确地思考出事开始,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绵亘千年不绝的一个根本。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国学”一词,最早出于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国学”的说法,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邓实:“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是记载诸子百家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
可能有同学,传统文化太复杂,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学习;传统文化太古老,似乎不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分析认为,习近平的不赞成,必有所指;悲哀之说,必有所思。
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政府对经典文化的态度。往大了说,传统经典,勾连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与不入,重视与不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不仅大陆如此,台湾也曾经为此争论不休。2008年,余光中等作家就对陈水扁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去中国化”的2009年版高中语文教纲提出批评。正如普希金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也不会撤出英国教材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在教材中减少传统经典!因此,对教材删改中去中国化的无意识举动,应当保持足够的警醒。因此,与其说习近平的话是指射某个具体的教材,不如说是针对的“去中国化”的那种教育理念。
与此相对照,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3年年底的一个场景,让国学学习者们记忆犹新。习近平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因为,这两本书,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众所周知,在习近平讲话中,古语诗词,常常是信手拈来;除了自身喜爱,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更是重视。人民大会堂,两会时参加贵阳团审议,仔细询问了贵阳孔学堂的情况;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中华文化定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可见,习近平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治国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文化源泉。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国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国学在当代,已经以一种巨大的正能量历史洪流得到了政府和政党层面的高度认可,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而且只有顺应这一大形势,否则,“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今天排斥国学经典的那些同学,请想想你们的使命吧——
100年前,一代大学者,大政治家梁启超曾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00年后,站在曾经诞生了巴蔓子精神的渝州大地上,站在曾经让白居易感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重庆城,站在曾经诞生了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精神的工商大学这片教育芳草地上,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少年学则国学,少年富则国富。
国学的定义:在国外学者又叫“传统中国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旧”的,二是“中国”的;就中国现代以来的学者而言,“国学”指有关传统中国社会的学问或运用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研究中国本土问题的学问。
在学术意义上,《四库全书》及其相关续编、补编的文献,海内外公私图书馆所藏的有关传统中国学的文献都在国学的研究之列。
(四库全书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国学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习国学需要开放心态:“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君子善假于物也”;
学习国学需要包容的通识思维: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学习国学需要树立远大目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警惕:“国有学, 则虽亡而复兴, 国无学, 则一亡而永亡。何者, 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 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 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 学亡而国之亡遂终古矣。”
从另外一个层面,学好国学,不光是因为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需要,也是当代流行的阅读疗法的体现。根据医学文献记载:
在某精神患者诊疗中心,医护人员将《弟子规》全文分8个部分,在实施阅读开始8周内,每天由教师按计划领读《弟子规》,即教师领读1句,患者跟读1句,教师适时对阅读内容作讲解,阅读时要求患者有端正的坐姿或站姿,每天进行30分钟;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患者对《弟子规》中部分内容作情景演示,以巩固所学内容,演示的内容主要结合住院行为规范、与父母长者的相处礼仪、与人结识打招呼、居家行为规范等,同时在演示中穿插患者的阅读体会和阅读感受表达,情景演示每次15分钟,每周2次。8周后,挑选2名对《弟子规》全文及释义掌握较好的患者每天轮流领读《弟子规》相关内容,每天5-10分钟,持续进行4个月。患者在集体阅读之余可自由阅读。经过相关数据测评,阅读经典使精神症患者的易激惹、语言攻击、肢体攻击等都比下降很多。
(弟子规文本,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教材内容,只有薄薄的170余页,20余万字,实际上关于国学,从学术意义上说,这本教材只写了一个大概,但是对于我们入门的同学而言,这部书已经非常管用了。期待大家从这次上课开始,跟着老师一起走进经典之旅,进步之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