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国学热,则首先要从认识国学概念入手,知道什么是国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搞清楚国学热是怎么回事,认识清楚了,自然对其的看法也就可以相对理性了。
国学概念
最初的“国学”意指“太学”,也称“大学”,起源于西周,最初的“太学”为国家的一种从事教育、祭祀等多重功能的一个机构,而且从天子到诸侯都设,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这里的“小学”是指贵族子弟学习初级知识的地方,“大学”是指贵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礼记·大学》中的“大学”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礼记·大学》里面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最初也主要是针对先秦的贵族子弟而言的,这里的“家”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庭,而是指“诸侯之家”或者“卿大夫之家”,一家其实就是一个政权实体。
进入西汉之后,“太学”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在“太学”讲授经学,“太学”逐渐向普通士子开放,后来“太学”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子监”,成为主管王朝教育体系的最高结构。
近代“国学”的概念则跟上面含义有不同。近代“国学”概念主要是受日本的国学概念产生的,日本江户时代,部分学者将日本传统的神道、文学等日本所固有的思想文化称为国学,与日本国学相对的则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儒家、佛教等非日本所固有思想文化。
清朝时期,中外交流日趋活跃,外国的文化思想传入中国越来越多。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砸开了中国的大门,横行无忌,而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却只能任人宰割,这使得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也变成了一种强势的东西,反倒是中国传统显得弱势。于是为了区别这些西方传来的“西学”,产生了“中学”、“国学”等概念。尤其是中国的落后挨打刺激着一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传统学术思想面临的质疑越来越强,也就更进一步刺激了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繁荣,这导致了近代“国学热”的第一次兴起。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顾颉刚、胡适、吕思勉、梁漱溟等一大批学者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大批国学研究经典书籍也应运而生,成为了我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宝贵财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讨论更多的是中国的未来,中国该以什么思想立国进而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当时“国学”更多的是指以儒学为主、涉及到诸子百家以及再扩展到史学、文学等方面,在这当中,还是以儒学以及诸子学为主,因为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儒学以及诸子学总体而言其核心都是为了治国、强国。
由上可知,狭义来说,“国学”应该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层面的东西;广义来说,其实“国学”的概念有点类似于“传统文化”,那么“国学”的范围就可以很大,不仅仅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属于国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民俗的,但凡是中国传统的都可以称为国学。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学”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甚至一些不入流的低级粗俗的也可以戴上“国学”的帽子招摇撞骗,随便扯淡聊天也说自己是在说国学。
我认为,国学,是国故之学,更是国粹之学,中国传统数千年,精华的部分才可以称为国学,国学,应该是中国数千年来那些闪耀着德性之光、智慧之光、风雅之光的精粹,那些我们今天应该摒弃的糟粕则不应该称为国学,更不应该以国学之名宣扬传播。而今天国学热中不少打着国学旗号传播的恰恰是一些糟粕的东西,所以下面说一说国学热。
国学热
清末的屈辱挨打,极大地刺激了以往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甚至让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乃至否定中国传统学术思想,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根子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落后,于是他们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另一部分人则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坚定地捍卫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双方的大论战,推动了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研究的繁荣,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近代第一次国学热。第一次国学热虽然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繁荣,然而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为中国拜托落后挨打找到了道路,中国后来所走的道路不属于这当中的任何一派。第一次国学热,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结束于二十世纪中叶,一百年。
当代的国学热发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民间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逐渐再度活跃并丰富起来。尤其是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下,说好坚持两手抓的另一手“精神文明建设”似乎进行得并不咋地,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然而即便是有了钱,很多人仍然活得似乎并不幸福,同时,将人定性为推动国家机器科技飞跃的螺丝钉,于国而言似乎效率是真真儿极好的,但于个人而言,这恰恰是导致个人精神并不充实甚至空虚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国学,其实更多的就如同宗教,成为了抚慰人的心灵,让人自我安慰的一剂汤药。对国学的需求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学内涵的定位偏差,而这种偏差,则成为了国学热潮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的生长土壤。
前文已经提到,国学其实并不神秘,它无非就是中国以往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再说简单点,国学就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经典、精品。前人的智慧结晶对于我们肯定是有很大价值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这些东西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们是有各自的局限的,比如我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周礼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尊卑有序、贵贱分明,难道我们今天也还要将人分为几个等级吗?很显然不能。但上面已经说到,当代国学热的兴起其主要背景还是在于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缺失导致的精神不安,然而问题在于,最容易弥补这种不安的其实是宗教——精神麻醉剂。国学,成为了宗教一样的麻醉剂一样的东西,自然就会走向神秘化,而走向神秘化,就会导致对它的认识逐渐失去客观而变得盲信盲从,盲信盲从,则导致一大批骗子产生。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遍地的打着国学旗号招摇撞骗的机构和人。这些招摇撞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给中小企业主兜售国学管理,打着国学管理旗号,兜售各种厚黑的阴暗的东西。平心而论,国学中对于当代企业管理有帮助的思想确实很多,但总体而言,这些思想大多是集中于领导个人德行修养以及宏观指导方面的,具体的涉及技术层面的并不多,而且当代的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许多思想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前的那些思路,所以学习企业管理,国学可以参考借鉴,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现代化的相关知识。仅仅凭借德行修养或者阴谋诡计就能管理好企业怎么可能。
二、给普通人兜售成功学心灵鸡汤。成功学的是是非非我就不多说了,成功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用听众的傻换取兜售人的成功,而国学与成功学捆绑,也算是一个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吧,然而再怎么创新,它的本质还是不会改变的。每个人的性格能力都不相同,其所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都会有各种不同,怎么可能会有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呢?
三、给家长兜售所谓国学教育。客观来说,国学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在人格塑造德行养成智慧启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国学不是万能的,它不是神,不是说学了国学就可以天下无敌。另一方面,祖辈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可能有他们的道理和好处,但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就一定比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合理的,人类文明总体来说是螺旋状上升的,不存在今不如昔这一说。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古人的教育,也就只是古人的教育,它对于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但绝不能照搬,更不应该盲目推崇古人的方式厚古薄今。而当代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各种国学教育结构把国学包装成一个孩子学了就天下无敌的神功,更要命的是,这些做国学教育的相当部分自己对于国学的认识理解都相当欠缺,国学博大精深,能学得一些门路已不容易,而如果要作为教师给学生讲授则对于个人的国学素养要求更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数年不绝地积累。但相当部分从事国学教育的机构以及个人在这方面功课都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指望他们来给孩子教好国学,只会误导孩子,何谈让孩子学习国学精华?
国学教育中还有一种模式是只教孩子反复地诵读背诵不讲解,理由是“你讲的不一定正确,你讲了反而是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所以应该不讲,只让他记住,让他随着年龄增长去悟。”这个模式目前很有市场,获得了一大批拥趸,乍一听也确实是那么回事,然而事情真的是如此吗?这其实就是前文说到的把国学宗教化、神秘化的一种表现。如果真要考究,国学当中需要悟的也不是没有,比如理学心学都有点这种意味,但理学和心学又恰恰是援佛入儒的产物,即儒家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将禅宗的一些思想融合到儒学思想当中。但除此之外,国学当中绝大多数知识都并不是需要神秘地去“悟”的,相反,国学当中许多知识如果没有长期的文史积淀,没有足够的古汉语基础,你即便是已经八十岁了也“悟”不了,即便是“悟”,也是根据自己人生经历去曲解古人古籍,根本不是古人古籍原本的涵义,然而我们解读古籍需要做的却应该是在搞清楚原本含义的基础上再引申发挥。
这种模式之所以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人利用大众对于国学的缺乏了解将其包装为 “不可说,一说就破”的神秘论,进而掩盖自己在文史典籍方面功底的不足,然后圈钱忽悠。因为前文已经说到,要讲授国学,对于授课者本人的文史功底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只读不讲,自然就可以让授课者避免了因功力不足而无能力授课却又非得要赶鸭子上架的窘迫。这种只诵读不讲解的模式之所以能够为不少机构所采用,秘密就在于此。
既然如此,那究竟该如何对待国学学习国学呢?前文我已经谈到,尽管国学不是万能的,但它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对于个人的人格塑造、德行养成、智慧启迪等方面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所以学习国学,可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关键在于怎么学。
学习国学
我想分别就成人自学和国学教育两个部分来说一说自己对于学习国学的看法。
成年人学习国学,建议以历史入手,“历史,是一切思想文化的经,它对一切思想文化都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把一切思想文化都贯穿起来,所以我们从历史入手,就好比穿衣服一下子提起衣领一样。熟悉历史之后,我们再去了解思想文化,则会轻松很多,反之,如果在对历史不了解的情况下孤立地去研究思想哲学,则容易产生误读误解,走入歧途。从史入手,先看通史,然后是先秦史,然后是其他各时期的历史根据自己的方向选看。在学了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涉猎先秦典籍。为什么不是先从后面看起来呢?因为先秦思想是我们后世一切思想文化的根基,后世一切思想文化都是在先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汉时传入的佛教思想以及其他后世外来的思想除外)。了解了先秦思想,这样再去研究其他时期的思想文化,则更容易弄懂。”(拙文《学国学为什么要重视考据》)通史方面书籍可以看吕思勉《中国通史》、吕思勉《白话本国史》、钱穆《国史大纲》等。先秦史方面可以看吕思勉《先秦史》、宋镇豪《商代史论纲》、杨宽《西周史》《战国史》、顾德融《春秋史》等书籍。当然,如果已经有相当古文功底,还可以看《左传》《战国策》等典籍。
历史方面建议还看一看思想史和文学史方面的书籍,比如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通论》、杜继文《佛教史》、任继愈《佛教史》、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在熟悉历史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兴趣去具体学习某一家某一派或者某一人著作就容易很多,由于诸子方面各种研究书籍卷帙浩繁,且我本人也读书不多,故不再也无能力一一推荐可选书籍。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古籍时候,一定要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今天我们所用的许多字词的涵义与古代是完全不同的,一定不能混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辞书是必备的。王力所著的《古代汉语》是一本很好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书籍。
在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方面,由于孩子所处特定年龄阶段,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成年似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思路跟成年人有不同。我的建议是根据年龄分为启蒙、养正、明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兴趣,所以可以参考《弟子规》、《三字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用《千字文》等培养他学习文史的兴趣,《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类书籍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很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思想不少地方今天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切记不可全盘照搬,要有选择性。孩子稍微大一点,要更加注重对于其德行修养的培养,有一句俗话说“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当代,不少人很有知识很有能力,但是却不孝敬父母不照顾妻儿,甚至违法乱纪伤天害理,这都是德行不好的缘故,而德行的培养关键是在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可以教孩子学习《大学》、《论语》、《孝经》等典籍,同时也要继续培养他在文史方面兴趣,可以教他背诵《诗经》、《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孩子最终要进入社会,这就决定了仅仅有德行和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有相当的处世智慧,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之后,由于其思维各方面都已经成长,所以可以开始教他们学习诸子当中的各种智慧谋略,这方面书籍可选的就更多了,比如《中庸》《孙子兵法》《战国策》等等。而从这个时期起,你就可以掉过头去,用前文中成人学习国学的思路引导他吧。
对了,差点忘了提醒一句,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同时,千万莫忽略了对当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习国学,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而面对未来,文化固然不能少,但科技同时也不能缺。说小一点,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是你孩子将来安身立命的根本,缺了这个,德行再好再有智慧也落不到实处,谋生都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