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每天都读,我经常会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优美的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和了解诗人的身世。你一定会奇怪,小学生对古诗来说根本没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第1篇

四(2)班 司佳佳

“经典”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每天都读,我经常会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优美的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和了解诗人的身世。你一定会奇怪,小学生对古诗来说根本没兴趣,可偏偏为什么我就对它有兴趣呢?那你就看看我是怎样爱上《国学经典诵读》的故事吧!

其实,我也跟大家一样普通,每次我考试的时候,错得最多的还是古诗,记得有一次,三年级期末考试时,试卷上出了一首古诗,要求把古诗填完整,古诗是这样的:

村居

诗人:

草长 飞 ,

春烟

儿童 学 ,

忙趁东风 。

我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想不出,因为每次考试前,我总是死记硬背地古诗,读熟之后,就自以为是地背熟了,可过了几分钟就忘了,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也是加班加点地背古诗,可到了关键的时刻竟然忘了,我看了看手表,天哪!只有5分钟了,没办法了,只好乱填了:

村居

诗人: 李白

草长 鸟 飞 一月天 ,

杨柳醉拂提 春烟 ,

儿童 放 学 回来早 ,

忙趁东风 放风筝。 。

填完后,我急忙写下一题。可试卷发了下来,古诗的10分,我全丢了,听老师说,我还差10分就获得三等奖。唉,真是不应该啊!但是,自从四年级接触了《国学经典诵读》我的古诗提高了,我第一次读《国学经典诵读》里面的《秋思》后,觉得很不错,我先读古诗,再读注释,就大致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读译文和简析,就对这首诗又有深一步了解了,最后再读链接,就明白了诗人的身世了。渐渐地,我的古诗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因为我可以根据诗的意思来背,到考试的时候,我也记得住,古诗都不再丢分了,多亏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诵读这些篇章,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优雅的人生。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02―01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涵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有很多的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社团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1.鼓钚栽则和差异性原则。小学国学教育中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引导学生热爱经典诵读。差异性原则是要求国学教育中注重学生个体之间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如《三字经》的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逐渐形成差距。因此,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熟读就给予表扬。

2.模糊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国学经典内容不作精细地讲解,只要求学生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就行。主要是把握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善加教育,引导学生坚持诵读国学经典,将优秀的经典语句植入学生的心灵,用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提升其气质,陶冶其性情,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以期收到终身受益的长远效果。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1.范读引导。范读是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古文的诵读不同于现代文的朗读,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范读,学生很难掌握诵读节奏。例如,很多学生这样诵读《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这句中的“非常”与我们日常说的“非常”意义不同,所以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表示声音拉长,语气加重,先扬后抑,将文言文的韵味表达出来,句子的意思也就显得比较清楚。

2.花样诵读。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各种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如,课前诵、领诵、齐诵、小组诵、男女对诵、接龙诵等。动静结合,寓教于乐,把握诵读的节奏,读出韵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蕴,自然会收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3.故事激趣。例如,在《诗经・兔D》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内容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这样学生马上就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并且在听了故事之后会主动诵读这篇文章。为此,教师在故事中应将人物和动作描述生动,让学生像是身临其境,这样就能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摘录运用。国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这些经典的句子在做文章时经常引用,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经典著作时要将这类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温习,并鼓励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能灵活运用。

5.诵行结合。小学国学教育必须做到诵读经典和躬行实践的紧密结合。比如,《弟子规》强调人生修养必须做到慈爱孝悌、勤奋守信、亲近仁义、努力学习。这些内容,在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项项地落实,逐步内化成为优秀的精神品质,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国学经典诵读取得的成效

1.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国学最为显著的效果就是能认识大量的字词。《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是由几千个字词组成的著作,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生字和生词。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两年的诵读时间,学生的识字量就可远远超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600~1800个字词的数量。识字量的增加必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使学生交流的艺术感增强,说话的语速和清晰度明显提高。例如,《笠翁对韵》句子骈偶相对,声调平仄交替,学生喜欢诵读,如果将《笠翁对韵》的诵读与舞蹈相伴,或者在知了狂叫的夏天,坐在大树下的摇椅上,一边乘凉一边诵读,那该是多么优雅的情境。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总结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就通过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在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主导下面,我们才能够理智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去吸收其他文化有益的养分。树立起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所以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育更担负着文化传统――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那么,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做法呢?现就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一、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

二、开展国学经典的有效措施

(一)重在积累,强化诵读

我校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是:重在积累,强化诵读。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以后,他们随着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的。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诗词曲赋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让学生诵读经典文章,比任何不当的解释好。不要强迫,不要急功近利,听其自然。再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

小学低段以启蒙、诵读为主;小学中段以诵读、明理为主;小学高段以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做到各学段各有侧重,体现适合各年段学生年龄、学习特点的国学知识递进行结构。

(二)引导感悟,渗透精神

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而农村留守儿童多,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规》,便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弟子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首先是“孝悌”,“百善孝当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三)传承经典,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与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取其精华,避开不合时宜的内容。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四)计划诵读,注重坚持

我校坚持把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并制订适合于农村的诵读计划,以克服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诵读计划诵读。我们常常把经典进行适当的编排,如按作者编排: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苏轼系列等;如按内容编排:送别系列、怀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等;如按形式编排:咏物系列、情景系列、比喻系列等……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比较有系统性。

?毕 我们在时间上也给予保证,农村孩子回家没人辅导,我们就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每天坚持晨读半小时,同时每月各班举行一次“国学经典”主题的班会,每期学校举办一次“国学经典”专题的大型活动,让“国学经典”读在学校、消化在学校。

(五)多样评价,注重激励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安排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国学知识、国学名句填空等比赛。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第4篇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八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第5篇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五千余年。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它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营建出优美的意境。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接受传统文化道德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学段目标要求,并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还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二、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注重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大量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典故、格言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2、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3、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经过实验证明,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习后,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

(1) 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忍耐性加强;

(2) 语文程度提升,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

(3) 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成绩全面提高;读书兴趣大大增强。

(4) 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变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5) 自信心增强,处世大方,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制订了国学教学实施方案。

2、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兴趣不大。所以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诵读,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

3、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在诵读中没能恰如其分把握住诵读的韵律。为了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学生看关于诵读篇目的视频和听录音诵读的形式。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我把国学课变成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诵读比赛课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并且还会定期举办诵读交流会,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

4、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我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采取多种活动加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奖励,。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问题与困惑

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不少问题与困惑。

1、当前的教学评价制度制约了古诗文诵读的深入开展。根据目前的教师教学评价目标和内容、评价结果和结果应用的现状,最大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观点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试卷的命题改革力度不大,往往逼着教师围绕着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机械性的强化训练。这种抱着“树根洗澡”的教学,往往会导致经典古诗文诵读的途径与策略失去生命机制。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制度迫在眉睫。

2、自主诵读古诗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古诗的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往往基于字面上的熟悉,对于诗的内涵理解可以说是囫囵吞枣。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会背诵了,在课堂教学时忽视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常此以往,势必降低古诗学习的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3、因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背诵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选背的古诗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在生生之间考核背诵时,虽然要求把古诗写出来,但在中低年级还是存在一定的识字困难。

4、积累古诗文的工作展开得不够。学校古诗题库的存量不够丰富,对年级的科学分类尚不科学,需要进一步改进。

上一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 2020年度“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出炉 十位北大学子脱颖而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