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供稿)国学,是中国人原创的学问,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是以浩瀚的文献以及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完整的思想、学术、文明体系。学习国学,犹如品茶,在清幽淡雅中品出天地间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
浮躁时代:“国学热”应运而生
所谓国学,一般是指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其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化。它的主要文献分类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为文史哲。2500多年来,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走向,而且还提供了中国土大夫和普通民众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要养分和依据,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包含了国学的中国文化,最终形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套完整体系的文化。
20世纪初,国学遭遇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一些优秀的经典文化、价值观都被全盘否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GDP增长带来的物质财富时,开始逐渐变得浮躁而肤浅,尤其精神信仰的缺失,让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逐渐迷失方向。在多元文化发展时代,中华的和平崛起肯定需要一种精神,即中国精神。而何谓中国精神呢?这就是指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即国学。对于一种承传千年以上的文化,它必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宝贵的文化精髓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之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有了多维向度的理解,全社会开始对中华国学有了迫切的需求,国学继武汉大学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也相继开办了国学班;公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热衷于学习西方式的管理转过来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与管理方略,一些MBA、EMBA、总裁班等更多地转向学习中国经典来丰富人生、增长智商;一些与国学相关的讲座、书籍也开始被人们广为传诵。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国学已经到了发扬光大的最好契机。
稳步推进:传承古典文化精粹
为落实《十七大报告》中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战略,完成“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成都市率先开创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精神,提升内蕴风范,再造城市风貌”的成都文化建设新局面。2009年5月22日,傅勇林副市长在市政府主持召开了“研究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会”,会议要求成都市属高校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
成都大学的领导历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积极支持学校开办各种形式的国学讲座和国学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聆听讲座和参加活动领略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另外,在课程教学环节,我校很早就开设了《中华文化要略》、《老子与民生》、《唐宋诗词鉴赏》等国学课程,力争将国学知识传播得更加深入、到位。
根据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的相关要求,我校迅速组织相关学院和部门,召开了“研究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会”,逐步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2009年4月,我校决定从2009级新生开始,将《国学经典导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取代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和同名的《国学经典导论》选修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受学校重托,制定了《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开设方案,并整合全校优秀的国学教师资源,组织编写了《国学经典导论》教材。学校在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为全校08、07、06级文、理、工本科学生开设选修课的同时;还为全校2009级文、理、工本科学生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到目前为止,成都大学是第一所将“国学”纳入大学本科教育必修课的四川省高等院校。
《国学经典导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为了加强教材建设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学校的教改项目《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在文新学院院长谭平教授和万平教授的负责下,组织编写了《国学经典导论》教材,并于2010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是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开设出的一门新课程,也是成都大学积极主动服务于成都市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同时,它也是在继成都市中小学全面推开“国学经典进中小学课堂”之后,继续向“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的全面推进。
在我校,该课程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共有32个学时,讲授主要分为八个专题:孔子与《论语》,孟子与《孟子》,董仲舒与朱熹的主要思想,老庄的智慧,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中国地域文化举隅——巴蜀文化精粹,现代新儒学要义。参加该课程专题讲授的30名主讲教师大都长期从事文史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课程组还外聘有冉光荣、傅道彬、张昌余等国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他们在担任学术术顾问的同时,还将对我校国学师资队伍进行不定期培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对我校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大加赞赏。他说:“在目前全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只有成都大学把对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作为一门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并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这在高校中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创举。另外,教材的编写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学习实践也富有特色。这门课程在高校的人文素质课建设中已走在前列,且取得扎实成效,应该得到更多的扶持与关注。”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对国学精粹的系统讲授,进一步加深了成大学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做人做事的品位,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了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逐渐构建了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格,
精品课程: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成都大学长期以来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从制度建设、政策倾斜、经费投入、质量保证等方面大力扶持和保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申报校级精品课,文新学院调动精兵强将准备相关材料,并在经费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也积极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以确保《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成功申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4月份,在学校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文新学院党政班子的齐抓共管下,在各位国学专题老师的勤奋努力下,《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成功申报为校级精品课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还特别拨出24000元专项经费支持文新学院用于教改。为了今后申报省级精品课,文新学院在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丰富网上课程资源,完善信息查询方式的同时,还以各专题讲座的教师为单位,着重探讨国学教学法和PPT课件的制作,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国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华国学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国学的博大精深,配合《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开设,成都大学文新学院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先后开展了两届教学实践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学普及宣传活动。两届活动都得到了上至学校领导,下到广大学生的一致赞誉和高度评价。
尤其2010年5月18日,在文新学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学工办的悉心指导下,中文系08级汉语语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群策群力,在学校新空间广场举办的第二届国学活动,更加完美地向成大师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主场区表演的敦煌舞蹈、古典乐曲、传统礼仪、太极拳及《孔雀东南飞》话剧等让大家沉醉在浓浓的汉文化氛围里;国学书坊区所展示的五术六艺、汉字的演变,十三经、诗词歌赋等知识活色生香;国学走廊所展示的巴蜀风景、文学趣事、饮食文化等如数家珍……作为辅助开展《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特色实践,国学活动不仅增长了同学们的国学知识,感受到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成为了成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抹亮丽的风景。
另外,为配合国学教育,今年5月,文新学院还先后组织学生分批参观了省博物院和金沙博物馆,让同学们身同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万平教授说:“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正好给了我们改革《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而参观博物院和金沙博物馆正是教学实践的题中之举。”他还表示,成都大学今后还将充分利用武侯祠、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等院馆的文化博物资源,更多地组织广大学生参观、考察,写出相应的参观、考察心得、体会,从而不断推进《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深入进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