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学生们通过操作教具体会“概率”。
音乐课上除了讲授音乐,也涉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眼下本地中小学还在放假,而长春美国国际学校却已经迎来了新学期。新学期开学后,这所国际学校的课堂上一下子多了很多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学生――他们是来自本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寒假期间应邀体验为期一周的国际教育。这一周,他们和外国孩子一同上课、一同吃饭、一同游戏,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让中国孩子们备感新奇。
趴地上听课老师也不批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湖大路与东环城路交会处的长春美国国际学校,见到了参加体验活动的这些中国“小鬼当家”。
在三年级的一个班里,记者遇到已经参加3天体验活动的树勋小学学生王思涵。小思涵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很喜欢这所学校,因为“大楼漂亮,教室里有洋娃娃,上课不用手背后脚摆齐”。 王思涵拉着记者参观她的教室,指指地上铺的几条毯子说:“上节课我趴地上听课,老师也没批评我。”
对此,该校的姜宇老师解释说:“让低年级学生45分钟坐在板凳上是比较难的,也不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所以学校在低年级的教室里准备了很多小垫、毯子和能灵活摆放的课桌椅,便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布局课堂,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
因为这所国际学校是“全英语”的语言环境,考虑到参加体验的中国学生可能会有语言障碍,学校在每个课堂临时增加了两名中国助教,帮孩子们克服语言障碍,适应国际教育课堂。
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多
体验的中国学生发现,国际学校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师配置上与国内学校有很大不同。以下是孩子们总结出的不同点:“我来的第一天就上了节语法课,我们学校没这个课。”“我发现教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是同一位老师,我们学校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这里12点15分上课,我们学校下午1点才开始上课。”“我们的寒暑假都是一个多月,而这里的寒假超短,才3个礼拜,暑假超长,将近3个月。”……
来自师大附小的体验学生刘亚蕾总结出课堂上的“一多一少”――老师说得少,学生动手多:“这里的老师上课只讲一会儿,剩下的时间让我们分成小组操作教具或者讨论,只要说的内容与课堂有关,上课也可以随便说话。”
在该校对之前一周体验学生的问卷反馈中,记者发现,100%的体验学生表示“喜欢”这所学校;90%以上的体验者“希望接受国际教育”;在回答“你认为融入国际教育最困难的是什么(多选)”的问题时,体验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语言”和“文化习惯差异”选项。
对于调查结果,有着丰富国际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长春美国国际学校校长、英国人布莱恩先生表示,越低年级的体验学生,越能较快地融入国际教育;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体验者容易出现社交障碍,需要更长时间完成从本地教育到国际教育的转换。“一旦完成这种转换,他们的进步非常快。”布莱恩补充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