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军国民教育在对中国传统教育变革的同时奠定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规范了学校体育形式,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孕育和加速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关键词: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体育;影响中图分类号:812.9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9—5128(2010)02—0090—03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简介:王毅(1976—,男,陕西汉中人,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体育硕士.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形成于清末,发展于民初,是通过对学生及国民进行军事训练与尚武精神的教育,增进国民体质,使学生和全体国民具有军人品德与能力,达到寓兵于民的思想教育运动.军国民教育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对学生和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和爱国尚武精神的教育,达到抵御外侮、重振国威之目的.军国民教育思想主要观点有: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中国近代体育正是借助军国民教育这股强劲东风,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军国民教育对我国近代的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均产生过巨大影1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军国民教育思潮是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交叉点上,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爱国知识群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华民族也被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濒临垮台的清政府为了能继续自己的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主要倡导者的开明官僚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发起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向外派遣留学生,兴办民族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批军事学堂,编练新式军队,以求达到强兵的目的.也就是在此时,西洋体操教学正式在当时的各类军事学堂中采用,并以兵式体操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维新派在肯定了西洋体操在军事教育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不仅将洋务派对兵操的认识从军事上的强兵拓展为关乎国家利益和民族存亡的强种、强国作用,也开始将这种教学内容引入到普通学校教育,促进了兵操在我国的传播和普及.这就为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基础.2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1894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使得一些社会进步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洋务运动的一列改革措施.他们把洋务派对器物的改革转向对制度的改革,以及对人思想的改变,这即是维新思潮的最终目的.它不仅提出了用“鼓民力、开民智、民德”来造就新一代国民,还主张将教育对象从精英扩大为全民大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学校体育的产生.同时大批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进步人士也扩展了兵操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当时日本实行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引入了我国,其中以蔡锷、蒋百里、飞生、黄兴等人为代表,为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条件.3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其代表人物还有海克尔、尼采等人.社会达尔文主义脱胎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是将达尔文物竞天择之意硬性引入人类社会,用生物进化规律解释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及一切社会现象.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进化论,一是社会有机体论。
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是“社会进化论”.这一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遵循生物进2010年3月化规律向前发展的,各个民族或国家也同自然界一样,必须通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主张淘汰劣等民族.社会达尔文主义于19世纪后期由严复输入到中国.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介绍了达尔文学说和斯宾塞学说,并以他所理解的这两种学说为理论根据,阐述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强盛之道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生存竞争能力.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与伦理》一书取名《天演论》主要阐明“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道理.《原强》和《天演论》都带有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受严复所译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军国民教育的呼声雀起.蔡锷、梁启超等依据这一思想鼓动国民尚武,实施军国民教重强权,物竞而天择.推兹进取心,奚优外患迫.1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军国民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轻视体育的思想.在传统教育中,教育内容是充满封建伦理道德的“四书五经”,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教育方法是读死书.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推崇尚武,呼唤“野性”,提倡全民皆兵,发展体育,力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应近代经世致用的人才.军国民教育对文弱之风的批判和轻视体育的思想的否定,改变了世人的思想,学校以习武强身为荣,社会以入伍当兵为荣,客观上加速了抗击外敌的步伐.2在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军国民教育提倡普通学校也须开设兵操,教授军事知识.新民丛报《兵制说》一文主张将德国军队中关于军制的部分编成学校教科书.“献诸国民,作为实行军国民之助.大公报《普通学校宜兼课兵学说》一文强调西方各国全国皆兵,凡入学学生,无不养成军人风格,且从小练习,不进入军事学校已具有军人素建议我国凡属普通学校都应设立测算、绘图、体操等课程,在空闲时,唱军歌,练习打靶,学生一毕业,就具有军人的资格.“兵出于学,则上知爱国,下知爱群,万不致蹈临阵退缩之覆辙.”蔡元培更是提倡将历史、地理作为学校军事教的重要内容:“历史之英雄,地理之险要及战绩,军国民主义也”.3重视学校体育体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军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且将普通体操一同归入军国民教育:“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4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在爱国志士的感召与宣传下,军国民主义思潮在全国高涨,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社会团体纷纷创立,大部分省份几乎都成立过“军国民”团体,尤其以上海为最多.上海人士“有鉴于国民躯体羸弱”,于是“发起组织体育会,锻炼体魄,研习体操,以健身卫生为始事”1军国民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轻视体育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根深蒂固.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儒家文化中含有许多贱武或影响尚武思想的文化因素,为军国民教育者所大力批判.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老子有言:‘无动为大’此实千古之罪言也”锷在《军国民篇》中也认为“俗师乡儒,乃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商义,强以龟行尾步之礼节,或读以靡靡无谓之章词”军国民教育者批判传统教育理念,建议废除私塾教育,提倡学校教育.在全国一片尚武救国与军国民教育声中,清朝政府于1903年开始于普通学校中进行军事教育.军国民教育者对传统的儒家文化、科举制度、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推崇尚武精神,实行学校军事教育也加速了中国近代体育进化的历程,奠定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2军国民教育促使清末兵操课程在学校中的开展军国民教育思想传人我国后也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并将其若干内容落实到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编 体操课程受到重视,1906年(光绪32年) ,在《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明确将“忠君、尊孔、尚 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 在尚武一项中对军国民教育的意义和实施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强 调凡是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均要渗入军国民教育思想. 由此体操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0年第2期王毅:试论军国民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3军国民教育促进了学校中教育内容的改革和近代体育在学校的传播与发展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明确规定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 这种施教方针,冲击了传统教育重脑轻体的弊端,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 次,为学校培养体育师资.1906年,学部通令全国创办体育学堂,各省设立体操专修科于省城师范学堂. 末民初,各地方相继出现了一批公立和私立的体育专门学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08年徐一冰创立的中 国体操学校和汤剑娥建立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体育专门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制度在体系构成上的改 4军国民教育推动了学校体育向社会的推广和普及在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冲击下,体育包括军事训练式的体操搬向社会,冲出学校,付诸于实践,出现了空 前的普及. 改变了全社会死气沉沉的局面,为发展社会体育作了可贵的探索. 另外,军国民教育促进了中国 历史的进程和奠定了现代教育及体育运动的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军国民教 育思想的精华,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并成功地提炼出“全民皆兵”、“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既驱逐了外患,又消除了内忧. 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列入教育方针,提出“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 勉励全国人民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些都与军国民教育的深远影响分不开.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总是围绕着一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问题出现和展开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 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求救国的道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改良救国、革命救国等,都曾有人探索,但无论走什 么道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救国最基本的前提. 中国人民在屡屡挫败之后,痛感民风柔靡之危害,“一人 之精神颓败,则一国之精神也从之颓败”. 军国民教育的兴起,正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抗击外 辱、自卫自救的强烈愿望,以发展近代体育为终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军国民主义思潮就是在特定 的历史时空交叉点上、特定的社会环境氛围、特定的知识群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 尽管它在很 快就被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思想它取代,但是它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 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6 下河边半五郎.新新民丛报汇编[M 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214. 中国近代史资料书刊编委员会.辛亥革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86.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辛亥革命资料 北京:中华书局,1961: 544.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67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8.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