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中国教育极简史|商周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极简史|商周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极简史|商周时期的教育商朝的学校在夏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比较重要的是出现了大学。《礼记》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又说“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商朝的学校在夏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比较重要的是出现了大学。《礼记》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又说“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的大学、小学都是商朝王畿的学校,其中大学位于王宫西郊,小学位于东郊。而瞽宗是专门给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到了周朝,我们所追溯的古代教育制度臻于完备,此时的教育制度被认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教育制度,并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学校体系

总体来说,周朝的学校分为两种:国学与乡学。

国学即为中央的学校,王太子、王子、王公的长子,还有卿大夫或太傅以及元士的嫡长子,以及从各个王国普通家庭选拔出来的才俊在此深造。国学中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天子的大学有上痒(北学)、东序(东学)、瞽宗(西学)、成均(南学)、辟雍(太学),诸侯的大学则称之为“泮宫”。

国学有哪些_国学有哪些经典书籍_国学有

乡学,就是设置在都城之外郊区的学校。西周的王畿郊区设置有六个乡,乡之下又设立州、党、闾等几个层次,这些地方都有相应的学校,即为“乡有校,州有序、党有庠、闾有塾”,塾应该是最底层的教育机构了。

至于郊区之外,叫做“遂”,也就是“野”,这些是平民生活的公社地区,也是主要农耕地区,是没有学校的。

教育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都是贵族垄断的官学,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成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官师合一,就是各个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和教授者,都是各级的官员。西周的乡学主要由大司徒来管理。他既是地方民政的负责人,也是地方教育事务的负责人。

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有考核和升学制度。可知,从党痒选出的优秀学生升入州序,从州序选出的优秀学生升入乡痒,从乡痒选出的优秀学生升入诸侯的泮宫,最后,泮宫中卓越的学生则升入国学。国学中最优秀学生,由司马鉴定其才干,授予官衔,加官进爵。

可见,早在夏商周时期,被教育者的命运就和仕途、官途联系在了一起。

教育内容

周朝的全部课程,根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中,“射”“御”是军事训练课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习武是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周礼","礼"既是修身之要,也是贵族子弟参政的资本,因此大学教习"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日常礼仪。而且礼教与乐教融合,《礼记·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

当然,以上皆为男子教育,而女子主要以内学为主,如缝纫等。

西周末年礼乐崩坏,“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学逐渐被私学取代。私学勃兴是王道官学衰溃后,中国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化中形成的,由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到兴学多元、自由施教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作为人文精神、学术形态的载体,它的发展完善以及科学化、专业化的走向,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渐进与发展。

国学有_国学有哪些经典书籍_国学有哪些

上一篇: 喜报|我社两种期刊蝉联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下一篇: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