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中国无神论学会、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六届“国学与大学德育论坛暨第四届问道玉渊潭学术论坛召开,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京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探讨“中国故事与立德树人”的会议主题。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鲁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故事与立德树人”的大会主题是结合大学德育主要任务共同协商的结果,是大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践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学与大学德育论坛”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品牌,对推动儒学进入大学教育、传承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问道玉渊潭”举办以来,已在高校思政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隶月研究员探讨了“立德树人”中“德”之功用。认为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家道传承、实现人生不朽有关,道德教育应该由灌输为主向自主修身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汪世锦研究员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讲好故事、立德树人光荣传统的民族。通过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对故事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挖掘、概括、总结、提升,毛泽东是我们的典范。人的左脑和右脑同时发挥功能,是讲好故事弘扬精神的生理支撑或科学依据。
中国无神论学会名誉理事长朱晓明教授通过分享和分析毛泽东讲述故事,回顾了6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出版《不怕鬼的故事》的历史案例。从“以人为本”的传统中汲取不怕鬼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资源,从“以史为鉴”的传统中汲取不怕鬼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资源;在“全局”和“变局”面前,传承和弘扬不怕鬼的斗争精神,牢牢掌握主动权。
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志明研究员用多个鲜活故事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和世界影响,通过对外国学习者的体会、表述分享,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阐述了习近平主席的语言风格、个人魅力在推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巨大特殊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文化大家相关重要论述的分享,指出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认为四书五经应尽快进入大学生的课程范围。课程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提升大学生重视程度和学习效果的条件。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典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对中华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耀南教授指出,中华德育模型、中华育人之道,以修性、修心、修命三途为整体布局。修性涉及善恶问题,目标是为善去恶,终于成圣;修心涉及智愚问题,目标是启智去愚,终于成佛;修命涉及生死问题,目标是长生久视,终于成仙。主以修性,辅以修心、修命,是儒家育人之道;主以修心,辅以修性、修命,是释家育人之道;主以修命,辅以修性、修心,是道家道教育人之道。中华文化是修性、修心、修命三修合一之文化。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文新教授认为,做好国学助力大学德育的工作,重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民族信仰,就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学术和文化融通工作。他建议以北京高校和一些学会牵头,推动一种大型的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学术工程,或称“跨域融通”工程,即“五跨两建”:第一,跨学者。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国学者的交流要成为常态;第二,跨学科。马学科与国学科的交流融会要成为常态;第三,跨学院,马学院与国学院的学术合作要成为常态;第四,跨学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社科院与北京大学,北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合作;第五,跨学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会(研究会)与国学、实学、儒学会(研究会)等跨界交流合作与融合。第六,两建。中国社科院和中央党校要建国学院,或者直接建立马学国学交汇融通学院,以此推动马学国学相融通,彻底解决马学国学理论上两张皮、学术上相轻慢、思想上相隔膜、价值上背道行、信仰上相抵牾的问题和尴尬窘境。
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教授认为,在展开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值得我们借鉴。自由的道德行为实有四个要素:存在道德规范,主体对此道德规范有理性自觉,在实践的过程中是意志自愿的,情感是自然的。这四个要素源自对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提炼和概括。我们今日推进大学生德育,应当充分借助中国传统自由道德这些规定,强调四者统一,最终走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北京工业大学吴宝晶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重要论述为切入点,认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不同章节进行“四史”教育融入,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讲故事、唱歌曲、看纪录片等方式,多方面体会“四史”教育的效果。在“四史”教育中,融入理论热点难点,进行案例教学、组织小组活动,不断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衡水学院曹迎春教授结合本院大学生国学教材《德音润泽:董仲舒名言赏析》的编写,分享了该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的思路、分类和原则。根据“以专业的眼光去寻宝,以考究的方式去分类,以大众的语言去加工”的思路,将董仲舒的200多句名言分为27个主题,并遵循“以董子之法治董子”的原则去编写。此外,她还介绍了弘扬董子文化方面的具体举措,分享了董子文化普及的作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柳新副教授认为,我们的文明故事与其他文明故事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明基本上属于理性文明,中华文明基本上属于德性文明。我们要用德性统率理性,不能用理性来统率德性。立足于大学生德性文明的培育,在天下文明、生态文明不断完善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副教授从对民族文化、价值信仰、民族兴旺、代表人物的统一,从历史、现实的统一,从理论实践的统一,就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认知、整体设计、内在逻辑等角度论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原则。提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客观全面认知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华文化、中华价值、中国伟人,讲好他们之间的相互佐证、相互支撑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东副教授从“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意义、立场和逻辑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要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制度主义、制度的效能等三个方面确立“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基本叙事立场,从唯物辩证法、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制度现代化等三个维度确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
北京化工大学袁富民副教授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既不能简单将“人民”概念混同抽象的“人”从而模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意蕴,又不能将“人民”概念混同封建依附性的“民”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治理经验有传承性,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性超越。
中国矿业大学曾祥明副教授认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内在契合。红色文化资源引领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夯实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针对调研中发现问题,要因时因事因势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着力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提炼以形成优质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立体多元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以全力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积极研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传播与教育方式以推动红色文化的高效传播。
空军军医大学王继红副教授认为,用中华传统故事以叙事作为载体,可以提升育人效果。中华传统故事道德内涵丰富,德育内容全;中华传统故事中人物故事真实,德育效果好。针对中华传统故事讲授中遇到的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传统故事要确定有新鲜感的故事题材;建构历史化的叙事体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特别是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听得进去,入脑入心。
北京工商大学魏海香副教授认为,在当今时代,包括中国故事在内的中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基于其强大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影响。可以说,无传播无故事;而无故事不传播。因此,如何使中国故事传播更远、影响更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考察当代世界文化影响力格局与典型模式是我们形成自己故事传播以及文化影响模式的基础。
山东科技大学杨立蛟副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推动学校领导学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前提,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前提。应从根本上、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以论文、以课题多少评价思政课效果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公共课教研室主任杜凡副教授结合周易,分析2020年世界各国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同对策及其后果,指出以易观疫、顺震道而行的中国,谱写了“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的抗疫故事;以易观疫,逆震道而行的国家,最终酿成“震索索,视矍矍,征凶”的抗疫事故。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许红副教授结合该学院实践,认为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崇德向善、自强不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为教学内容,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助益,并总结出传统文化教学的三个思路,即“古今汇通,文化认同”、“经典今释,创新发展”、“知行合一,践行为要”。发挥文化的思想工作价值,探索“文化思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深圳市龙岗区南约教育培训中心彭建民教授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铸魂。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所体现的人文传统,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国民教育之魂提供了重要借鉴。
智点江山(北京)科技顾问有限公司李红茹指出,受古人重视“在事上磨”优秀传统的启发,可以把主体、目标、行为、效果与时间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构建在一个具体线上日志训练系统中。以日志训练为主,参训人按照时间顺序让自己做到像“摄像机”一样,如实客观地记录发生在自我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参训者的“记忆自我”更加接近于“经验自我”,并减少“记忆自我”中偏离事实的部分的干扰,使人变得更加客观中正去思考和实践,为大学生的德育培塑找到一条可操作的途径。
房山学者易宏认为,在全球视野中讲好中国故事,要结合人类文明的天启同源共性。天道信仰与天道文明的萌芽与发展,是承初心、通天地、贯古今的中华文明主干与根脉。随着中华天道文明在全球文明交流中的复兴,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与立德树人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重要工程,要讲好国学与马学科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践行立德树人。此次学术论坛围绕“中国故事”、“立德树人”、“进课堂”、“中华文化的内容与影响”等方面展开,体现了参会者的研究旨趣、研究方向、工作内容等特点,成果丰富。
(姚洪越)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