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盘点外海五大祠国学堂及摄影作品展览馆

盘点外海五大祠国学堂及摄影作品展览馆

盘点外海五大祠国学堂及摄影作品展览馆外海五大祠外貌聚贤坊内园,展示了明、清两朝外海学子考取功名的旗杆石碑外海五大祠国学堂及摄影作品展览馆外海五大

学堂国印贵人是什么意思_学堂国印是什么意思_国学堂

外海五大祠外貌

学堂国印贵人是什么意思_学堂国印是什么意思_国学堂

学堂国印是什么意思_国学堂_学堂国印贵人是什么意思

聚贤坊内园,展示了明、清两朝外海学子考取功名的旗杆石碑

学堂国印是什么意思_学堂国印贵人是什么意思_国学堂

外海五大祠国学堂及摄影作品展览

外海五大祠,又称“陈氏五大祠”、“东头祠堂”,位于外海街道中心区东升街与大康市交界处,为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建于清代咸丰年间。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列为江门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走访

面积之大在五邑

所存祠堂之中罕见

6月初,在外海文化站原站长陈长胜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外海五大祠。伫立在祠堂门口,面前的五座建筑,一排而过,庄严肃穆,气势恢弘。

按照中国传统选址建祠堂的风水观,外海祖先可谓慧眼独具,选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它背倚郁郁葱葱的赤岭山,五间大祠堂紧密相连,横列成排。祠前是宽敞的文体中心广场,再往前不远,便是富于魅力的西江。

据陈长胜介绍,五大祠,分别为筠轩祠、定息祠、桃溪祠、始祖(朝列大夫)祠、泉石祠,由北而南,排列整齐,沉静肃穆。筠轩祠为二进,面积较小,其余四祠均为三进,每祠宽13米多,深约70米,五祠共占地4100平方米,五大祠及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在五邑所存的祠堂中,五座相连,面积如此之大,属于少见。

“其建筑艺术独特,可以说是研究清末岭南地区的宗祠建筑艺术的一个活样板。”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对外海五大祠的文化价值曾有过这样的评价。陈长胜向我们介绍,祠堂采用单檐布瓦硬山顶,蓝琉璃瓦剪边,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结构,保有鲜明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壮丽,布局严谨,结构精密考究。祠堂内外石牌坊林立,巨型大柱上挂着长联,记录先祖功德。祠堂雕梁画栋,装饰华美,体现出清代建筑的精美艺术风格。

一九五三年土改期间,新会县将五大祠作封建财产没收,交由外海财税所保管,同年新会县政府将其改建为粮仓,成为新会第一粮仓。期间,粮食部门对五大祠进行多次修补,文革期间更遭受重创,祠堂内的一些牌匾、对联、木雕、石牌坊等有保留价值的文物被破坏。

2000年,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江海区政府将五大祠交由外海街道办事处(原外海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为保护文物,并将五大祠建成一个文化阵地、旅游景点,外海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多次进行修葺,使其逐步恢复原貌。新修的五大祠门前广场如今已成为外海人休闲玩乐的地方。

后人说祠

始祖陈元杰为官贤能、有口皆碑

“始祖祠与泉石祠的正脊均为飞脊,其余三祠之脊为平脊。前者据史料记载为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后者修建年代则更加久远。”陈长胜是陈氏家族第24代,他是外海的一部“活历史”,大家都叫他“胜叔”。说起祠堂的历史,胜叔邀请我们坐下,向我们娓娓道来。

“外海陈氏家族的始迁祖名叫陈元杰,皇帝赐名为陈明辅,字明仲,号莘隐。他在福建莆田玉湖乡陈氏谱系为六世祖,是番禺(今广州)的始迁祖,也就是外海始祖祠(又称朝列大夫祠)所祀主人。”胜叔说,外海陈氏家族的祖先,原籍浙江钱塘,后迁徙至福建莆田的玉湖乡。彼时,陈氏家族满门显贵,有“一门二丞相,八代八太师”之说。因陈氏先人曾统兵抗元,宋末元初,元兵攻陷福建时,大肆捕杀陈氏族人;陈元杰被迫举家迁到漳州龙溪县深山避难,故改名莘隐。宋亡之后,元朝曾一度注重招纳江南人才,得知陈元杰为名门之后,遂擢升为广东按抚使,不久,又升为惠州路总管,官阶朝列大夫。

当时金戈铁马,百姓渴望和平生活,陈元杰为官贤能,有口皆碑。陈元杰的岳父李志道乃宋工部侍郎,“帝重其忠,赏给番禺、南海、新会、东莞、香山(今中山)各县田地约八千余亩。”(见《广东通志》)。其中新会田地包括了现外海部分田地。李志道膝下无子,遂将遗产尽付女婿陈元杰。陈元杰年老辞官,筑室于广州市榨粉街“陈公馆”居住。后来,其孙陈筠轩为了便于收取祖母“妆田”(带到夫家的田)租税,从广州搬到外海定居,并将亡父亡母的骨骸由广州迁葬于外海螃蟹山,陈筠轩遂为外海陈氏三世祖。

陈氏家族到外海定居之前,已有外海之名,而别名“龙溪”的来由,则是三世祖筠轩为纪念始祖陈元杰当年举家避难于福建漳州龙溪山中的悲情历史,遂以“龙溪”为外海别号。故在老一辈中,迄今还有不少人称外海为龙溪。

先贤名人

明清以降进士、名人辈出

自元末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陈氏先祖迁来定居开族,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既光陈族,更耀中华。仅始祖、泉石两祠,便列有五经科甲、历朝仕宦25人的名字。

封建时代,外海乡为陈姓大乡,也是五邑地区一条科举成就非常显著的乡村,有“祖孙同堂科甲”、“父子同堂科甲”、“叔侄同堂科甲”、“兄弟科甲”、“父子举人”、“兄弟举人”、“父子同榜”,进士、举人、贡生多达数十之多。据初步统计,明清两代有文武进士共15人,其中文进士7人,武进士8人,堪称“进士乡”。

“宋朝期间开始,外海历代名人辈出,明清年间已有100多名进士、举人,其中陈姓占了大多数。”外海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叶世欣告诉记者,古代一般人考中进士、举人后,会在宗祠或府第前立旗杆石作纪念,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石碑被拆下,用来铺路或者做河边石阶。2011年外海街道开始搜集和发动群众捐献举人石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共收集了30多块举人石碑。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石碑,外海街道在2014年正式施工建设外海“聚贤坊”。

除了科举成就显著外,陈氏后代中近现代名人辈出,在外海五大祠乡情展览馆,记者看到其中包括了清末民初的著名平民教育家陈荣衮,岭南著名的伤寒学派的鼻祖陈伯坛,辛亥革命先驱陈少白,民国元年曾任北京政府农林部次长、农林总长兼教育总长的陈振光,知名粤剧世家陈非侬,航海家陈权,抗美援朝的孤胆英雄陈德生,美术家陈海鹰,文学艺术家陈湛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陈一峰等许许多多名人。

活化亮点

变身乡风民俗博物馆和文艺活动场所

外海五大祠和其前面的文体中心广场,每天到这里活动的居民约800至1000人,可谓“闹市中的祠堂”。

陈长胜介绍,如今,这里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外海书画研究会、太虚拳协会、太极拳协会等多个群众文艺协会在此活动。

随着江门市示范祠堂的建设,五大祠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去年以来,设计建设了展示明、清两朝外海学子考取功名的旗杆石碑的外海聚贤坊、摄影书画作品展览馆、龙溪国学堂、外海乡情展览馆等,丰富祠堂的文化内涵。其中,2006年开始修复的桃溪祠,现作为乡情展览馆,展示了外海的社会发展历史、名人、美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竹篮、算盘、旧式收音机等老物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风民俗博物馆。

“目前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希望通过祠堂的活用,能够成为青少年爱国爱乡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家乡发展历史。”叶世欣表示,祠堂也会举办更接地气的书画摄影作品展览、国学免费培训班等活动,吸引人气。“在外海各村,还有很多祠堂,也正在逐步恢复其作用,如今,附近的东升村修复祠堂作为老年活动中心,成效很好。”他表示,历史的东西破坏一件少一件,为让后代知道祖祖辈辈生活过地方的历史文化,希望修复祠堂能担起重任。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石坚平教授:

在旅游线路上 与陈少白故居串起来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石坚平教授指出,祠堂发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祠堂对年轻人的持续吸引力不够;二是单纯依靠地方力量难以发展。

“祠堂凝聚了一个地方的记忆,到了今天,如何延续这份记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石坚平表示,外海五大祠面积大,建筑群保护得较为完好,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目前,民间组织充分利用这个祠堂,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对培育地方文化底蕴有很大帮助。

石坚平认为,可以依托外海五大祠打造一个文化中心,或者说是意识认同中心,把外海五大祠打造成年轻人回归传统、了解传统的一个途径,通过组织参观、旅游等活动,让年轻人体验乡下生活,积累经验。同时,为了避免祠堂“同质化”的倾向,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旅游资源,比如将其与陈少白故居串起来,把历史故事加上去,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

上一篇: 融信国学堂|当杭州遇上国学
下一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